铁、铜、锌、钴、铬、锰、硒…… 这些人体内必需微量元素,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或缺,如果摄取不足,会引起人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如果含量过多,则会引起中毒或慢性反应。
今天就带您了解一种铜蓄积过量的" 铜娃娃 "
(图源:摄图网)
7 岁的乐乐(化名)是一名 " 铜娃娃 ",临床上称之为 " 肝豆状核变性 ",已经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三科随访治疗 4 年了,现在是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因为诊断及时,通过积极控制饮食及口服药物治疗,乐乐目前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不影响正常生活和求学,只需要定期随访。
肝豆状核变性(简称 " 肝豆 ")又叫Wilson 病,是 1912 年由 Wilson 发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 ATP7B 基因突变导致 ATP 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脏器功能障碍,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 环)等。简单讲就是一种内源性的慢性铜中毒。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年龄不尽相同,多在5-35 岁发病,但经基因诊断证实 3 岁及 72 岁均有发病,发病年龄最小的病例是 8 个月肝酶升高的男孩。从出生到发病前为无症状期,随着患儿添加辅食,饮食种类渐丰富,食物中的铜逐渐在体内蓄积,患儿逐渐出现器官受损的症状。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在肝病科,最常见的表型就是肝型。乐乐就是在 3 岁时因无症状转氨酶升高入院检查,经过医生系统全面的检查,发现除转氨酶升高外,乐乐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显著降低,24 小时尿铜明显升高,根据肝豆状核变性评分系统评分 4 分,提示很可能诊断该病,于是积极完善肝脏病基因检查,并让乐乐严格限制含铜高的饮食(如内脏、坚果、贝类、巧克力、蘑菇等),同时给予葡萄糖酸锌片减少铜的吸收。乖巧的乐乐依从性很好,积极控制饮食并按时服药,随访 4 年来,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凝血功能、铜蓝蛋白、24 小时尿铜等指标,转氨酶指标逐渐好转,也没有出现肝硬化、角膜 K-F 环等表现。
(图源:摄图网)
早期诊断很关键,所以对于转氨酶指标的异常应早期干预,一旦确诊积极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低铜饮食:
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肝、贝壳类、蘑菇、蚕豆、豌豆、玉米和巧克力等。避免使用铜制器皿进行烹调。合理饮食是治病的第一步。
2
药物治疗:
主要有两大类药物,一是络合剂,能强力促进体内铜离子排出,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二巯丁二酸钠、曲恩汀(国内未上市)等;二是阻止肠道对外源性铜的吸收,如锌剂、四硫钼酸盐。
3
肝移植:
对于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对络合剂无效的严重肝病者可进行肝移植。对有严重神经或精神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因其损害已不可逆,不宜做肝移植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是罕见病中的幸运儿,因为它是基因缺陷疾病当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药物治疗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来源 / 西安市儿童医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