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节临近,一种新兴的 AI 技术—— " 复活 " 已逝亲人,成为热词。该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数字化复制已逝亲人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以虚拟形象的形式让人们再次与他们进行 " 交流 "。
尽管这项技术为许多人带来了与已故亲人 " 重逢 " 的希望,但同时,它也触发了更多人对于伦理、道德和情感的多重思考。
记者观察:使用者期待与疑虑并存
记者通过浏览某购物网站发现,市面上的 AI 复活产品主要分为几类,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差别,一种是通过 VR、AR 等技术,制作可以进行交互的虚拟形象,这类虚拟形象一般会发出声音和动作,比较真实,但相对来说价格略高,通常需要几千元到上万元不止;另一类复活产品则技术简单,使用现成的 AI 工具,向系统提供照片或者视频就可以生成,但形象会比较呆板,声音也不够生动,总体不如前者灵动,费用一般在几十元到百元不等。不仅是 "AI 复活 " 服务,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还出现了与 "AI 复活师 " 培训课程相关的内容,课程价格基本在数百元至上万元不等。
对于这种新兴技术,人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人充满好奇和期待,而有人则持有疑虑和恐惧。
市民南女士花费 50 元在某购物平台购买了这一服务,想要复刻已故的爷爷。付费不久后,她收到了一段约 15 秒的短视频。视频中,被 " 复活 " 的老人做出了眨眼、歪头等动作,并且还发出了声音。" 声音不是很清楚,动作也比较呆板,但我只是想再见见爷爷,聊表慰藉。" 南女士说。
并非所有人都对 "AI 复活 " 技术持积极态度。目前正在西安某大学就读研究生的郭先生认为,利用科技手段擅自处理逝者的仪容仪表,并以此调动他人的情绪,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和消费。" 我们应该像接受新生命一样接受生命的离开,我不会尝试这项服务。" 郭先生表示。
律师提醒:相关部门需尽快完善法律法规
在法律和伦理层面,这项技术也引发了关于人格、记忆和身份的深刻讨论。利用 AI 技术 " 复活 " 已逝亲人可能涉及到隐私权、著作权、人格权等多个法律问题。例如,已故亲人的数字化形象是否应受到保护,以及这种虚拟形象的商业利用是否合法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为此,记者特意咨询了执业律师杨学会。
" 我国民法典第 994 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关于 AI ‘复活’亲人,到底谁有权采取这项技术‘复活’逝者?‘复活’逝者是否需要全部继承人(或者全部近亲属)同意?对于‘复活’逝者的相关视频内容是否可以用于商业活动?用于商业活动所带来的数据收益如何分配?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在现有法律并未具体涉及,目前只能依据民事侵权条款追究侵权人的责任。" 杨学会提示说," 依据现有的规定并不足以规范 AI ‘复活’技术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在面对新技术发展的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立法也必须逐步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 AI ‘复活’技术的发展,使其不至于被滥用。"
在这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利用 AI 技术 " 复活 " 已逝亲人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它既带来了怀念和安慰,也伴随着争议和挑战。如何平衡技术与伦理、怀念与尊重之间的关系,将是全社会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来源 / 西安新闻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