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1903 年第一次来北京,这是他于旧历四月十八日(公历 5 月 14 日)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大清门的所见
齐白石 1903 年四月五日(旧历,公历 5 月 1 日)第一次到北京,住在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老朋友夏午诒(夏出身官宦之家,进士,榜眼,翰林院编修)家。逛了琉璃厂,也会了些朋友之后,四月十八日(旧历,公历 5 月 14 日)他来到帝都皇城南大门大清门门口:
…… 车马如蚁,拥不可进,车尘万丈,目不能开。余立片刻,纷纷无可名状,但见洋人来去,各持以鞭坐车上。清国人车马及买卖小商让他车路稍慢,洋人以鞭乱施之。官员车马见洋人来,早则快让,庶不受打。大清门侧立清国人几数人,手持马棒,知为保护洋人者,马棒亦打清国人也 ……
他在日记中所描述的这一实景,即使一百二十多年之后仍让我们读来惊心!
他这次来北京,盘桓了三个多月,六月十八日(旧历,公历 8 月 10 日)离京南返。
1917 年 6 月底,1919 年 4 月初,齐白石又两次来北京,分别居留了大约半年。
1920 年春三月,齐白石第四次来京——他这次是携三儿子齐良琨(19 岁)、长孙齐秉灵(15 岁)一块儿来的,老人家计划的是安排儿孙各入学,58 岁的齐白石做了在北京 " 扎 " 下来的准备。六年多之后的 1926 年冬,他在西单牌楼北边的辟才胡同西口买了跨车胡同 15 号那个小院。住进跨车小院之前的六七年甚至可说是十来年间,齐老人历经了城南法源寺、龙泉寺,宣武门石灯庵、观音寺,西四三道栅栏,西单北贵门关(当地称鬼门关)…… 这一路上颠簸迁徙。" 寄萍 " 是白石的名号之一," 萍 " 本浮根,寄身水上,适应性强,随可漂移。如今世人惯称 " 北漂 " 一词,实际上,我们的齐老人是地地道道的 " 北漂 "!扎下根,养人脉,他悄悄地不急不缓地攒钱,细细地、性价双兼地选房 …… 最终以约 2000 大洋的善价买下了 15 号小院,这堪赞 " 北漂 " 的大成功。
▲齐白石寄张次溪信的实寄封。齐的地址是条木戳印 " 北平西单跨车胡同十五号 "
今天人们到跨车胡同去,对老人故居似乎有点愣磕磕地趴在马路北会生出几分不解。实际上,老人家买房时不是这样的。" 劈材胡同 " 是 1905 年改为 " 辟才 " 的——思想新潮的天津人臧佑宸在这里开办了 " 辟才学校 "。从西单北大街进其东口,路北先是绕了个马蹄铁形的 " 罗圈胡同 "(后来被改为 " 乐全胡同 "),接着是 " 辟才头条 " 至 " 六条 ",再接着是 " 南半壁街 "" 南太常寺 "" 南宽街 "" 南千章胡同 "" 南榆钱胡同 ",这十二三条细窄盘曲的小巷过后,才到 " 跨车胡同 "。如今时光前进的推土机,早已把这些个细细碎碎碾成了平坦大道,所以齐老人故居显得有点突兀了。
今天即使你到得齐故居的小门前,一般情况下你也是断断进不得小院一睹其内的。院落的残破、管理权的复杂,已不能接纳欲瞻其风采的参观者。好在,齐老人传记的最初记录者张次溪,1962 年重病中撰《回忆白石老人》一文,其内对故居的情形有所介绍:
跨车胡同的这所房屋是北京旧式的中型住宅,大门是向东的。进了大门,东屋三间是客厅,中间放着一条七八尺的红漆画案,另外一张方桌,四只藤椅。
客厅西边,有一个小院,院内葡萄架下,养着一缸金鱼。葡萄架的北面,对着北正房,是他的画室,也是他的卧室。北房前面的廊子,装有铁制的栅栏,晚上临睡时拉上,加上锁 ……
老人在这跨车小院中,应该说是一直住到终老的,只不过中间的 1955 年冬至 1956 年夏半年时间,老人蒙政府关照曾到东城南锣鼓巷地区雨儿胡同一所四合院暂住过;老人终究是恋旧的,他坚决请求回到老宅。今日的游人跨车小院不得进,但雨儿胡同的居所是可进出低回的。
1957 年 9 月 16 日,齐白石病逝于北京医院,后安葬入北京西直门外魏公村一块花木掩映的墓地中——原来这里紧傍着古老的 " 白石桥 ",原有 " 湖南义园 ",齐老人在世时在这里购置了 " 生圹 "(生前预留的墓地)。因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迅速发展,2013 年 6 月,在这里 " 睡 " 了 55 年的齐老人陵墓北迁 30 里,安置于香山红叶景区 " 金山陵园 " 的峰巅上。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