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04-09
央视《十年禁渔看长江》走进贵州赤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4 月 8 日 , 央视新闻频道《十年禁渔看长江》节目,在贵州赤水现场直播—— " 鱼医生 " 驻守赤水河,守护鱼儿生活家园;产卵季来临,定期监测鱼类体征;赤水河站保育忙,科技助力种群恢复。

为巩固好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

长江十年禁渔是保护长江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态屏障。长江大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中央区域办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总体来看,长江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全社会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沿江省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

郭兰峰告诉记者,当前,长江污染治理效果逐步显现,长江干流已经连续 4 年保持在Ⅱ类水质的水平,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推进,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沿江省市关改搬转化工企业超过 9000 家," 化工围江 " 现象基本解决。

这其中,长江十年禁渔是一项从根本上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战略举措,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着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的重大示范引领作用。长江十年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也保护和传承了长江文化,更是为了 " 年年有余 ",支撑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根据中国水科院开展的禁渔效果评估和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结果,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由禁渔前最差的 " 无鱼 " 提升了两个等级。

《意见》也指出,自 2021 年 1 月 1 日禁渔三年多以来,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对此,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说,长江禁渔开始以来,政策体系不断健全,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

"2022 年标志性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达到 1249 头,比 2017 年普查时增加了 237 头,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长江刀鱼溯河洄游至洞庭湖,已到了历史最远的分布水域。" 唐仁健说。

巩固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加强长江江豚等长江珍稀物种保护

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分布了 400 多种鱼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 96 种,其中旗舰性、标志性物种就包括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物种。当前,长江中下游很多地方都经常能看到江豚三五成群、捕食嬉戏的场面。然而,当前长江拦河筑坝、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仍然较多,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

巩固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是长江禁渔的最终目标。对此,《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开展重要栖息地修复、加强资源调查监测、加强外来物种防治等。

唐仁健介绍说,巩固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要不断优化完善长江水生生物监测调查网络,科学开展禁渔效果评估和完整性指数评价,盯住像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强化人工保种、科学增殖放流,在重点物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这些关键区域,实施一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保障好鱼类生存、繁殖的需要。

"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针对性措施,主要围绕强化人工保种科研攻关、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强化重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三条措施持续加力,抓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唐仁健说。

去年人工条件下的长江鲟野外繁殖试验首次取得了成功。下一步,在强化人工保种科研攻关方面,将持续加强科研攻关,持续提升保种场人工繁育能力,尽快突破自然繁殖、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扩大保种规模,提高种群质量,更好支撑物种保存和野外种群恢复。

当前,长江珍稀濒危物种只靠自然繁殖恢复比较难,必须通过增殖放流来补充野外群体。唐仁健介绍说,从今年起,农业农村部计划每年安排 5000 万元专项资金,争取能够放流 100 万尾,争取未来三到五年能够逐步增加到 500 万尾,为推动形成种群规模持续恢复的良性循环提供更大可能。

同时,针对强化重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选择适宜的水域来修复重建产卵场,并研究在拦河筑坝处修建过鱼设施,落实好重要栖息地船舶限速、限航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影响。

来源 中国环境报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生物 央视 贵州 效果 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