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04-11
出土较多精美遗物!龙门石窟考古再上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据龙门石窟研究院 4 月 10 日消息,为配合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加固维修保护工程,考古人员对擂鼓台南洞前壁(西墙)内的填充物进行清理时,出土较多精美遗物,并发现石刻造像和建筑构件 80 余件。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前壁(西墙)由石块、青砖垒砌而成,宽约 1.3 米。在墙的内部填土中,发现有遗物填充,经逐层清理出土有砖、陶质遗物 100 余件,其中编号的石造像残件 80 余件、门砧石 1 对、陶质脊兽残件数件。以洞窟窟门为界,门南侧夹墙中出土遗物 56 件,北侧夹墙中出土遗物 28 件,初步观察多数造像残件可以拼对修复。经清理,这些遗物逐层摆放,垒砌于墙内。

本次出土遗物以石刻造像为主,有佛头、菩萨像残件、头部残件、花纹残件、莲座残件、造像脚部残件和 1 对门砧石(门墩)等。

其中一件圆雕佛头,出土于前壁西南角近南墙的地表面下 40 厘米处,上部为坚硬的料礓石堆积,头像保存完整,高 38 厘米、宽 22 厘米、厚 19 厘米,头顶有高肉髻,肉髻和发髻表面饰品字形水涡纹,头两侧和后部发纹雕刻波浪状起伏,面相丰满圆润,长眉细目,眼睑微启,直鼻,鼻尖稍残,双唇饱满,曲线柔和,神态恬静祥和,下颌圆润,颌下有内凹弧线,整个头像雕刻精美,具有鲜明的龙门盛唐造像风格,判断时代为 7 世纪晚期至 8 世纪初。

出土的体量较大的数件造像残件,均为圆雕像。其中 1 尊佛像残件高 76 厘米、宽 55 厘米、厚 28 厘米。1 件菩萨半身像高 55 厘米、宽 39 厘米、厚 22 厘米;1 件菩萨脚及莲座残件高 45 厘米、宽 54 厘米、厚 34 厘米,均为头部以下的身体部分。另外还有一些造像为擂鼓台南洞墙壁上坍塌的结跏趺坐像残件,个别还残留有彩绘痕迹。门墩石长 54 厘米、宽 29 厘米、高 31.5 厘米,中部有槽孔。

据介绍,根据洞窟在早期的坍塌、前壁和窟顶前部垒砌的青砖、前壁内的出土物、2008 年擂鼓台区窟前遗址考古发掘以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地震史等推断,该前壁墙内填埋造像行为应该在明代中晚期,其目的主要是古代在修复加固洞窟前壁的时候填充于墙内,节省砖石等用料。

考古人员推测,造像来源可能为石窟中塌落的残块。另外,该区域在唐宋时期为香山寺别院,可能是其存留、散落有部分圆雕造像。这从擂鼓台区窟前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不同时期遗物 1900 件可见一斑。而出土的完整佛头,填埋较深,上部有山石料礓等堆积,非夹墙内出土,推断为晚唐至宋时期即已塌落掩埋于此。

" 此次配合保护工程的考古清理,是龙门石窟考古工作中一次石刻造像的集中出土,也是首次在古代对龙门石窟维修工程的墙壁内发现造像。这些造像数量多、体量较大、造像精美。" 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表示,本次考古发现,对研究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和经济社会状况等以及擂鼓台区的历史沿革、维修加固历史和古代地震史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深化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有重要意义。

来源 人民网河南频道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