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04-16
『仁怀物种』仁怀丛茶:一个以“仁怀”命名的茶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仁怀丛茶的故事。

农历三月三,仁怀市九仓镇第一届采茶节,在赤水河峡谷之上举行。山坳中,山花烂漫的密林下,是层层叠叠的茶园。

密林,散射的阳光,以及早晚的云雾缭绕。这样的环境,与唐代陆羽《茶经》总结的上品茶叶生长环境完全吻合。

茶,在中国的利用与开发,历史久远。有关于茶的论述,人们最熟悉的,当是唐代陆羽的《茶经》。这位被后人奉为茶圣的先辈,在他的描述中说," 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九仓,种茶历史悠久。因处于赤水河盐茶古道上,这里较早就开始了茶叶规模化生产和交易。至今,山林中还分布着一批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

唐宋时期,国家加强了与西北地区的贸易。其中,因西北地区 "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久困于病 ",茶叶成为销往西北最重要的物资之一,并由国家控制,形成影响深远的茶马互市,即国家用产自南方的茶叶,从西北地区换回所需战马。

茶马贸易始于唐,盛于明。明初始承唐宋旧制,将茶法与军政、边政结合起来,从川西、朵甘、乌思藏一直北至哈密、吐鲁番,以洮州、河州、西宁为中心展开茶马贸易,将这一制度推向空前完备的境地,使得朱元璋马匹充实、外驭西番的策略达成。

明朝巧妙地运用茶马贸易,对西北、各游牧部落大加笼络,实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国之大政在戎,戎之大政在马 ",连年征战迫使明军战马资源十分缺乏,为了获得充足马匹,茶马贸易开始于洪武五年(1372),在陕西设茶马司、四川设置茶盐转运司,通过官方途径与乌斯藏、西番等部落开展以茶换马。

播州是重要的茶叶产地。强大的播州土司,其产业中,包括了若干处茶园。明朝初期,国家在播州还设置了茶仓,作为茶叶收储机构。而为了更好控制茶叶,明王朝明确 " 凡贩私茶者同私盐法论罪,杖一百,徙三年,茶货、车船、头匹并须入官 "。永乐六年(1408)又诏令:" 若有私茶出境,拿获到官,定将犯人与本处不用心把关头目,俱各凌迟处死,家迁化外,货物入官 "。

按照明初期制定的价格,每 50 斤茶叶,就能换回一匹好马。以至于,朱元璋曾骄傲地说:" 盖制戎狄之道,我国榷茶,本资易马,以备国用。此贤于数万甲兵矣,乃是制西番以控北虏之上策。"

直到明弘治年间,明王朝才引入商人经营茶。

播州管辖下的仁怀,是有名的产茶区。宋代《太平寰宇记》称," 播州产黄茶 "。清嘉庆年间的《仁怀县草志》称:" 小溪、二郎、土城、吼滩、赤水产茶,茶高数寻,额征茶课。" 郑珍、莫友芝编纂《遵义府志 · 物产》时,引《仁怀县草志》原文,并加 " 按:五属(即正安州和遵义、绥阳、桐梓、仁怀等四县)惟仁怀产茶 "。

由此可见,仁怀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县。明代,国家在播州地区设立茶仓,其收储的茶叶来源,应产自今天的仁怀、习水、赤水,以及毗邻的金沙等地域。当年仁怀境内的茶叶品种,主要有两种,即大(叶)茶、丛茶。如清道光年间编纂《仁怀直隶厅志》记载,仁怀县有两种茶树,即大茶、丛茶。" 大茶即叶茶,味粗;丛茶即芽茶,摘在雨前者佳。"

以 " 茶高数寻 " 描述的,是被《仁怀直隶厅志》称为 " 大茶 " 的品种。这是一种树干高大的野生茶树,叶片宽大,据调查主要产于今天赤水、习水的密林中,其中部分生长区已划为国家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仁怀市境内,今有零星分布,已知最大树高 12 米。

丛茶,准确名称是 " 仁怀丛茶 "。顾名思义,原产地位于仁怀,以丛生状生长的一种茶树。仁怀丛茶,生长在向阳坡地的林下,属半喜阴植物,树枝开张,叶阔椭圆形,芽叶黄绿色或稍带紫色。适合制作红茶、绿茶和边茶,品质优良,产量高,曾为人们广泛种植。

相对于大(叶)茶,仁怀丛茶的植株更矮,便于采摘,树冠开张,也有利萌发更多芽头,产量更高。据此可以确认,自唐宋以来直到清代,便于采摘、产量高、口感佳的仁怀丛茶,是赤水河流域乃至整个乌江以北的大娄山地区的主要茶树品种,也是茶叶交易的主要品种。

明代末期,国家改革了茶马交易政策,引进民间商业,实行官督商运。具体为:茶商在官府限额购买 " 引票 ",凭 " 引票 " 在指定产茶区收茶,然后按规定包装,运送到指定的茶马司。完成朝廷计划后,茶商可额外携带限额的一半茶叶,自行运送销售,所得归己。每张 " 引票 " 可购正茶 100 斤,附带损耗茶 10 斤,称为 " 附茶 ",共计 110 斤。

这种政策,刺激了赤水河流域的茶产业发展,也使得仁怀丛茶种植扩大。清代,国家政策延续,仁怀丛茶的面积继续扩大,仁怀等赤水河流域广大地区茶叶交易旺盛。同时,还吸引了外地商人,在仁怀县境内投资建设茶园,加工专门针对西北地区的 " 边茶 "。

所谓 " 边茶 ",是指边销茶,主要销往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边茶 ",通常是采摘老茶和三叶以下的茶青,经发酵、蒸制后,放入模具压制,加工成体积小、易于运输的茶砖。新中国成立后," 边茶 " 生产和销售,较长一段时间,仍是赤水河流域部分地方群众增收方式之一。

资料显示,清康熙、雍正时期,叙州(今四川宜宾)、永宁(今四川叙永)一带茶叶商人,来到当时的仁怀县经营茶叶,开办了多处茶园。他们为运输方便,将大叶茶压制成茶饼,利用赤水河水运之便,运往四川各地销售。《遵义府志》记载称,当时仁怀县的茶在 " 清明后采叶,压实为饼,一饼厚五六寸,长五六尺,广三四尺,重者百斤,外织竹筐包之。其课本县输纳,多贩至四川各县。"

此外,《遵义府志 · 关榷杂税》中,还记载了仁怀县当时的茶税情况:" 仁怀县,年额茶课银一两六钱九分三厘八毫。年额茶引税银六十二两五钱,并解藩库弹收。" 同时引用康熙二十四年遵义知府陈瑄主持编纂的《遵义府志》记载:" 仁怀茶引税银五十两,茶引二百张,每引载茶一百斤,征银二钱五分。"

如今,农业部门公布的地方茶树品种,仁怀丛茶被收录其中,确定原产地为仁怀,其主要分布地为乌江以北的大娄山地区。

现代茶园发展中,人们选育出植株更矮、更便于管理、产量更高的茶树种,替代了仁怀丛茶。但仁怀丛茶并未被人们抛弃,黔北地区尤其赤水河流域广大农村,仍常能见到它的身影。很多地方,农户每年自采、自制,以较为传统的手法,制作成 " 粗茶 "(黔北部分山区,群众将茶叶分为 " 粗茶 "、" 细茶 "。其中,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精心揉捻、提香的茶叶,称为 " 细茶 ";采摘苔芽长、制作粗放的,称为 " 粗茶 ",也叫 " 土茶 ")自用。

不过,大多数农户采摘仁怀丛茶制茶,限于自用,极少入市交易,因此总产量不高,且采摘时间会根据各家农忙情况,以及个人喝茶口感确定,但总体偏晚。个别人家会在新芽长到一指多长,新叶完全展开后方采摘。饮用时,将茶投入开水,放在火炉上熬煮,非常随意,没有严格时间限制。以这种方式所得茶汤,多呈棕红色或橘红色,饮后回甘。还有的家庭,则采摘新叶展开的茶叶,与猪油、腊肉、炒花生仁等混合,通过反复熬煮,煎制特色食品油茶,这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习俗,在有的地方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值得欣慰的是,在消费需求多元的今天,许多一度被弃管的仁怀丛茶,尤其树龄较大的部分,正在被重新利用,并通过文化挖掘整理和编号管理,精心采摘、加工,制作成高档产品,赋予了其更高的经济价值。

【小名片】

仁怀丛茶,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二倍体。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阔椭圆形,叶色黄绿,叶面隆起,叶质厚,叶尖骤尖。芽叶黄绿色或稍带紫色,茸毛中等,一芽三叶百芽重 106.0g。花冠直径 4~5cm,花瓣 6~8 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 3 裂。特性:芽叶生育力中等。

来源 酱香仁怀 / 黄黔华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西北 战马 生态环境 四川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