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一直是热议话题,并且这一讨论还将持续。目前,许多雇主面临招工难和员工流失的问题,这无疑加速了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尽管如此,关于机器人化对就业市场长期影响的讨论,我们仍需持续关注。
在众多讨论中,一个常被忽视的议题是工人对机器人同事的感受。对于减轻或消除蓝领工作中较为繁重部分的自动化系统,公众有着复杂的看法。但一个关键问题是,这种技术进步是否可能对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这两者完全有可能并存。
布鲁金斯学会近期公布了一项历时十五年的调查研究,旨在评估机器人技术对工作 " 意义 " 的影响。该智囊团采用了自决理论来定义工作意义这一概念,认为满足能力、自主性和关联性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是激发员工工作动力和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
调查涵盖了欧洲 20 个国家、14 个行业的工人,并将这些数据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机器人部署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汽车制造、化工、食品饮料以及金属加工等。
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化对工人感知的工作意义和自主性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布鲁金斯学会指出,如果食品饮料行业的机器人应用水平能与汽车行业持平,预计工作意义将下降 6.8%,自主性将下降 7.5%。这反映了人们对于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环境中的实施可能导致人类同事角色被机械化的担忧。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这些自动化系统有效地减轻了这些角色中的许多重复性工作。
该研究还发现,不同角色和背景的工人普遍感受到了这些影响,无论他们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或所执行的任务如何,机器人化对工作意义的负面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面对这一转变,简单的拒绝自动化并非解决方案。只要机器人能为公司带来利润,其应用就将持续增长。布鲁金斯学会的米莱娜 · 尼科洛娃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她认为:" 如果企业能够建立适当的机制,确保人类与机器在任务上的合作而非竞争,那么机器人技术将有助于提升工人的福祉。"
这为自动化公司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即推动协作机器人的发展,而非完全取代人工。在人类与机器人的协作中,我们应寻求共赢而非对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