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4-27
【社会】假新闻,凭啥拿捏“真流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历时 2 个月的" 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 "事件迎来结局,被证实为策划、编造的假消息,幕后 " 编剧 " 们也因此收到官方罚单——道歉、封号、行政处罚。

从流量狂飙到监管亮剑,从聚焦关注到千夫所指,都在向全网发出警示——造假引流,终将被流量吞噬。然而,闹剧杀青之后,我们仍需反思:" 等待秦朗 " 之流何以大行其道?网络假新闻有何危害?又该如何治理?

等不来的 " 戈多 ",等不到的 " 秦朗 ",一场近期流传甚广的荒诞剧,折射出假新闻泛滥的乱象。当下,网络假新闻并不少见,有些甚至可以 " 升级 " 为现象级热搜,屡屡愚弄大众。

究其原因,首先是信息源发起者的流量至上,利令智昏。一些 " 自媒体 " 账号为吸引眼球和流量,往往借用 " 网传 " 的名义,大肆虚构掺假制假、移花接木的剧本故事。从谎称 " 水果滞销农民血亏 " 的卖惨故事,到 " 游客手机掉西湖被要 1500 元打捞费 " 被证实为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五花八门的剧本背后更隐藏着 "自媒体" 面对流量的 " 贪得无厌 "。

就内容而言,能广泛传播的假新闻其话题设置本身能够迎合大众兴趣。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民生领域是网络假新闻泛滥的 " 重灾区 ",比如 " 等待秦朗 " 事件本身就涉及 " 学生、寒假、作业 " 等教育热点,还有 " 乳腺外科医生家中搜出一点五亿 ""211 毕业男子被裁员,瞒着妻子送外卖 " 等话题直戳贫富差距、中年失业等敏感话题,很难不让人热血上头,给足关注。

▲图源:视频截图

就利益链而言,假新闻泛滥往往不是 " 一个人的战斗 "。除了编造新闻的 " 自媒体 " 账号及背后的 MCN 机构之外,在假新闻的传播链条上,平台不经分辨真假空降热搜,出现反转再澄清辟谣,形成热搜闭环;在新闻反转过程中,一众网络大 V 和 " 自媒体 " 蹭流量进行转发和话题引导;" 吃瓜 " 群众基于看客心理分享助力 ……在各方利益和需求作用下," 等待秦朗 " 之流自然屡禁不止。

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假信息同样 " 爆炸 "。这些假新闻的本质,就是把公众的正义感、同情心变成引流获利的工具,却给公共空间留下信任危机,给网络环境留下一地鸡毛,其危害不容小觑。具体表现为 " 三宗罪 ":

误导公众认知,加剧信任危机。网络假新闻或是虚构事件,或是通过张冠李戴、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等方式改编信息,不仅没有基于当前实际的讨论价值,侵占公共资源,还会让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错误认知。此外,当人们为一件事付出情感与思考甚至努力发声,却发现这是一件假新闻时,更会让网民产生被欺骗、被辜负的失望,极大损害社会 " 诚信建设 "。

污染网络环境,损害社会秩序。从摆拍 " 为报月子仇给住院婆婆吃泡面 " 到杜撰 " 幼师给幼儿喂避孕药 "" 开年第一天离婚的比结婚的多 "…… 一些 " 自媒体 " 造假张口就来,利用家庭、教育、婚恋等敏感议题让人们陷入情绪化漩涡,甚至挑起群体冲突,破坏网络空间的清风正气。

再比如发布 " 重庆 80% 的工厂暂停招聘 "" 湖南郴州疫情卷土重来 " 等涉及社会民生的虚假信息,不仅造成谣言传播,让公众产生焦虑恐慌,更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

" 杀死 " 新闻真实,消解媒体权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新闻就是杀死新闻的刽子手。面对真伪难辨的信息,不少主流媒体对信息来源谨慎判断、调查求证,但仍有部分媒体未经把关核实转发蹭流量。

即使不少假新闻源头是网红 " 自媒体 " 和机构账号,但沦为假新闻搬运工、为假消息传播推波助澜的媒体也会引发公众对新闻行业的信任危机,长此以往对主流媒体公信力及专业新闻人的行业形象必将造成致命伤害。

当大众被长期投喂虚假无意义的信息垃圾,当新闻的真实性与严肃性被逐渐消解,当越来越多的 " 反转 " 加剧着社会的不信任感,这样的 " 后真相时代 " 困境必须尽快走出。

在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的 2024 年 " 清朗 " 系列专项行动中,就包括 " 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 专项行动,提出集中整治发布传播虚假不实新闻信息等问题,加强对使用 " 新闻 "" 报道 " 等具有新闻属性表述的账号、应用程序的资质审核,从严处置违法违规主体。

如今,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为期两个月的 " 清朗 · 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 " 专项行动也正在进行,重点整治自导自演式造假、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以偏概全设置话题、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滥发 " 新黄色新闻 " 等 5 方面问题。

对 " 秦朗寒假作业 " 事件开出的罚单,正显示出官方对于整治网络假新闻及无底线博流量乱象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和日新月异的 AI 技术,在假新闻的制造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隐蔽之时,网信、公安等部门更应保持高度警惕,持续完善监管和辟谣机制,创新治理手段,让打击 " 李鬼 " 新闻、造谣传谣乱象的 " 铡刀 " 坚定落下,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面对假新闻的泛滥,平台应在追求流量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点,认真履行 " 把关 " 责任,让算法分发推送更多真善美的信息,助力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打造良好舆论生态。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应担当起 " 铁肩担道义 " 的使命担当,摆脱流量束缚,生产真实、正义、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而生活在 " 后真相时代 " 的每一位网友,也不应随波逐流于真假难辨的新黄色新闻和别有用心的假新闻,需始终保持独立思考," 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以良好的新闻素养在网络世界保持清醒。

当下," 秦朗 " 杀青过后,互联网更需要的是 " 清朗 "。

来源 / 网观西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