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6 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浙江大学教授、诗人江弱水,出版人、翻译家曹元勇,以及作家、资深媒体人萧耳齐聚杭州纯真年代书吧,围绕《从梭磨河出发》《尘埃落定》等作品,深度探讨了阿来从诗歌起步的文学之路、诗歌与文学创作的内在关联等主题。
诗歌是我写作的基本底色
阿来曾坦言:" 我的表达是从诗歌开始;我的阅读,我从文字中得到的感动也是从诗歌开始。" 诗歌是他进入文学殿堂的钥匙,更是其文学生命绵延不息的内在动力。正是这份源于诗歌的滋养,赋予阿来的作品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哲思魅力,使其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
30 岁时,阿来的写作从诗歌转向小说,第一部长篇就是荣获 " 茅盾文学奖 " 的《尘埃落定》。随后,《月光里的银匠》《机村史诗》《瞻对》《语自在》《云中记》《〈尘埃落定〉(外篇)》……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一系列意象,如梦境、青稞、月光、歌谣等,逐渐演化为阿来小说、散文中的重要象征。
活动伊始,萧耳便介绍了阿来的创作历程,拥有百万读者的《尘埃落定》不同版本的网络评分均在 8.5 以上,有读者用 " 灵性诗情 " 四个字评价这本书。萧耳借此询问阿来,在他的创作转型变化中,初期诗歌的底子是否起到了重要作用。
阿来回应:" 诗应该是一切文学最基本的底色,不止是语言方面,还包括其内在的气质跟精神。" 阿来于 1977 年参加高考,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学校教书。同事都是青年教师,一到周末就凑在一起朗读各自创作的散文诗歌,互相点评,互不服气。在这样的氛围下,阿来逐渐走上了从诗歌开始的文学创作道路," 我的诗歌其实是一个游戏,但我没想到这个游戏把我带到了一个严肃的世界,那就是文学。"
" 诗人 " 也好," 作家 " 也罢,阿来对这些身份并不太有感觉,他自认为就是个 " 写作者 ":" 我没想到从此会当一个诗人或者作家,但写作很奇妙,比阅读要更真切地帮我真正打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马背上的诗人
尽管阿来现在没有进行诗歌创作了,萧耳认为他依然是 " 一个马背上的诗人 ":" 我们没法在车上阅读,但阿来就是在汽车上也能阅读,而且读的不是杜甫就是岑参。我们在路上时,阿来基本上所有时间都在阅读,聊几句天就不响了,继续读他的诗集。"
江弱水觉得阿来的小说写得好,是因为阿来的诗写得好,没有诗歌的力量,小说是达不到如今的高度的," 诗歌不仅是诗意、诗情,诗的关键在一个字一个字拼起来,对语言的调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炼,所以他在后来对小说语言的把握中才有一种绝对俯视。"
作为阿来主要作品的出版人,曹元勇介绍了他策划《从梭磨河出发》的心路历程。《从梭磨河出发》是迄今为止收录阿来诗歌作品最多的一部 " 阿来诗集 "," 整部诗集代表了阿来诗歌成长的过程。" 曹元勇用阿来诗歌里常见的意象 " 一个巨大的房子 " 类比阿来本人," 阿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房子,他面对世界是敞开的。我读他的文字能够感觉到他和自然世界的关系,这个丰富的世界唤醒阿来的心,阿来感知写下的文字在世界产生回响,形成共鸣,面对阿来就像面对一个巨大的房间,每次进来都会有新的发现。"
通讯员 胡凤凡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张垚仟
(出版社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