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群书店
从上世纪 80 年代在台湾大学附近摆书摊,到如今在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拥有一间 10 余平方米的店铺,廖秀惠和简体书相伴 30 多年。其间,她见证两岸图书业从彼此封闭走向交流,台湾简体书店蓬勃发展。
" 两岸隔绝时期,在台湾看不到大陆图书,但人们对大陆充满好奇,迫切想了解对岸的情况。" 彼时,廖秀惠只是在小书摊帮忙的工读生,附近高校的老师从香港带回大陆图书,他们重印成繁体售卖。
廖秀惠回忆,当时读者很多,书摊平均每月要印五六种新书。" 许多文史哲的著名学者在大陆,台湾读者对他们的著作有专业上的需要。但那时在台湾出现简体书是根本不可能的。"
1987 年两岸恢复交流。此后不久,一个个散发着油墨香的邮政包裹越过浅浅的海峡而来。廖秀惠所在的小书摊在附近小巷里有了一间不大的店面,一半做门市,一半做仓库。书店因一群常常来此讨论结构主义的哲学系老师而得名 " 结构群 "。
尽管早有一些私下经营大陆图书的书店,但直到 2003 年台湾才 " 有条件开放 " 大陆图书入岛销售。老书铺拨云见日,新生力量如火如荼。明目书社、结构群、若水堂、秋水堂、问津堂、山外图书社、天龙图书 …… 简体书店迎来快速发展期。
以规模较大的若水堂为例,全盛时期,该店在台北、桃园、新竹、台中等地开设有 6 家分店,积累近万名会员。有岛内读者撰文回忆,那时每逢明目书社的新书 " 开箱日 ",人们蜂拥而至,不乏著名学者、作家和出版人。
随着简体书店增多,竞争也一度白热化。廖秀惠说,在那段 " 战国时期 "," 结构群 " 明确了定位:提供订书服务,并尽可能以最快速度进书。没有价格优势,就以速度和服务取胜。
时过境迁,受制于市场环境、互联网发展和疫情等因素,岛内不少简体书专营店陆续 " 熄灯 ",从鼎盛时的几十家到如今仅剩个位数," 结构群 " 也一度负债经营。困境中,廖秀惠没有放弃。一同坚守的,还有相距不远的山外图书社。
在台北,温州街、罗斯福路和汀州路一带合称 " 温罗汀 ",这里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也星星点点散落许多特色书店。" 山外 " 就蜗居在罗斯福路一间大楼的地下室。
书店海报斜贴在头顶的墙上,下楼梯右转,过道一侧是整齐堆放的几十个图书纸箱,另一侧才是 " 山外 " 的小小门面。书店面积不大,但明亮干净,除老板外只有一位爱书的老员工帮忙。
老板陈成汉今年 64 岁,妻子来自厦门。2003 年他看准商机,决心在台北开一家简体书店。最初几年,书源全靠妻子的妹妹帮忙与厦门一间书店商谈。
" 山外 " 主要引进大陆人文社科类书籍,顾客以高校的师生为主。
多年来,光顾 " 山外 " 的新老朋友对它都很珍惜。有读者在网上留言,希望 " 山外 " 永远存在;也有读者说 " 山外 " 是爱书人的宝藏,在这里永远有意外的惊喜。
和 " 结构群 "" 山外 " 一样,天龙图书是为数不多尚在营运的简体书店。虽曾几度易址,但李先生等老读者都紧紧跟随。天龙图书老板沈荣裕坦言,老读者是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现在," 结构群 " 每周会进一两次新书,有二三十种。廖秀惠说:" 能把大陆的优秀图书带到台湾读者面前,很开心。"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