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绝壁,脚下是云雾缭绕的万丈深渊,护渠队员们忙着清理水渠里淤塞的枯枝、滚落的山石,这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的绝壁天渠巡护现场。
△护渠队员们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清理高流天渠旁的落叶与碎石,防止这些杂物堵塞沟渠(4 月 24 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生机镇所处的赤水河畔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从天而降随即渗漏," 靠着大河缺水喝 " 一度困扰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在各级水利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在生机镇的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间,一锤一钎开凿出 10 条总长 130 多公里的绝壁天渠,修建了 8 座水库。水渠修成后,渠水所到之地,荒山变良田。
如今,绝壁天渠依然发挥着灌溉作用。曾经的修渠人健在的已经不多,而修渠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却鼓舞着他们的后代,让后人变成了巡渠护渠的接班人。
赤水河畔,罩子山下,绝壁天渠所到之处,秧苗拔节生长,生机镇生机勃勃。
△护渠队员们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清理高流天渠旁的落叶与碎石,防止这些杂物堵塞沟渠(4 月 24 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们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4 月 24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当地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查看高流天渠水流量情况(4 月 24 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清理滚落的山石(4 月 24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清理滚落的山石(4 月 24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们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4 月 24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们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4 月 24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4 月 24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护渠队员们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4 月 24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工人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修整卫星天渠(4 月 25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工人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修整卫星天渠(4 月 25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工人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修整卫星天渠间隙留影(4 月 25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使用绝壁天渠灌溉的稻田(4 月 24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 4 月 24 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镰刀湾村村民在绝壁天渠灌溉的稻田里劳作。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拼版照片:这是当年参加修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绝壁天渠的部分修渠人。上排左起依次为:刘新芝、许光福、杨光礼、刘明昌;下排左起依次为:单怀中、许光泽、刘显荣、胡加荣(4 月 24 日至 4 月 25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 4 月 24 日,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右图为 1960 年,村民在七星关区生机镇修凿高流天渠时的情景(王振翔摄)。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左图为 4 月 24 日,修渠人刘新芝在介绍当年修建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的情况(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右图为 1960 年,刘新芝(右一)与村民们在修凿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的情景(王振翔摄)。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 4 月 24 日,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时留影(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下图为 1960 年,村民们在七星关区生机镇修凿绝壁天渠时的合影(王振翔 摄)。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 4 月 24 日,护渠队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天渠清理渠道(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下图为 1960 年,村民在七星关区生机镇修凿高流天渠时的情景(王振翔摄)。新华社发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