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
日前,来自我市教育系统的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等 11 个集体荣获 2024 年贵阳市 " 工人先锋号 " 称号,桑茂林等 25 人荣获 " 筑城工匠 " 称号,充分展现了贵阳市教育系统教职员工的时代风采。连日来," 贵阳教育 " 微信平台陆续推送获奖集体及个人先进事迹,传递榜样的力量,凝聚奋斗的动力,为贵阳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
今天,让我们走进 " 工人先锋号 " 集体——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体会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汲取育人智慧与力量。
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成立于 2018 年 7 月,自建设以来,中心以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 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形成自下而上的科技教育。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心不断完善科技教育体系,提升科技教育师资力量,打造科技品牌项目,建设了丰富多样的科技课程。各年级学科教师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自愿自发地参与到科技教育中来,无偿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把学科知识、个人特长融入到科技社团、实践活动和校本选修课程中,营造了多学科、多维度、多渠道育人的良好氛围。
日复一日,他们在科技教育岗位上坚守;年复一年,他们在实干中筑就起 " 科技梦 ",深耕不辍 ,在 " 科创 " 路上行稳致远 ……
▲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教师合影
守正创新的实践者
贵阳市第一中学作为西南地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重要输出地,一代又一代的 " 一中人 " 秉承着严谨治学、锐意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教育理念,踏上了科技教育的探索之路,驱动着学校的科技教育向 " 新 " 而生。
▲ " 瀹智笃行 " 科学营学生作品展示
从 " 碎片化 " 的兴趣活动到 " 整体化 " 的科技课程体系,从建立科创中心到升级改造八大实验室 ……
为了开展好科技教育,中心经过不断打磨与探索,最终确定了 "5+5" 科技特色教育策略,完善了 CTCM 分层多元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跨学科融合的 S-PCBT 科学素养校本课程群,丰富了 "1+X" 科技教育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多渠道、宽领域、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为科技人才梯队 " 蓄好水 "" 育好苗 "。
▲学校举行北斗知识进校园系列讲座
其中," 北斗导航 " 便是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开设得比较有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动手体验,学习北斗卫星的类型及特点,认识北斗卫星与地球的相互关系,还可以通过参加北斗导航相关赛事,提高自我的创新科技能力。
不仅如此,学校还培育了一批一专多能的科技辅导教师。例如,获评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的和琴、段俊松、杨昭雪、江玫、李承著;获得 " 黔灵名师 " 称号,担任贵州省高中教师发展中心 " 苾园 " 领军教师的卢履智;获评贵阳市 " 教坛新秀 " 的齐恋,以及宋欣、张宗禄、齐蕾、彭丽丹、周小语、谢艾家、邹天琦等 2023 年贵州省高中教师发展中心 " 苾园 " 新秀教师,一批批教师投身到科技教育的 " 浪潮 " 中,不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科技教育的沃土上不断 " 扎根 ",一绽芳华。
身体力行的教育者
实地考察、水体采样、水质监测、动手实验 …… 在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开展的生态筑光 STEAM 课程上,24 名学子在卢履智、彭勇、周小语等 7 位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了三个项目团队,对校园部分水体景观开展了多次实验测定分析等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教学激励学生们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关注环境,保护水资源。
▲学生实地考察现场
" 通过课程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污水处理的方法,感悟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更收获了探求知识的乐趣,将平面的、单一的课本知识投射到立体的、多样的现实生活中,切实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也激励着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科学有效地参与生活。" 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该校高二年级曾同学感慨道。
▲卢履智老师向全国中小学校校长考察团介绍科创中心特色课程——生态筑光 STEAM
这是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开展科技教育的有力举措。除该课程外,中心还建设了智能飞行与敬畏生命科学素养体验、活动录播、人工智能、科技孵化、北斗导航探究、增材制造、创客空间等实验室,开展科技教育相关的课程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时,还采用 " 氛围营造 - 活动育人 " 的模式,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普适性科技教育。2023 年,共计开展科普讲座 20 余场,组织校内外科普研学、主题实践活动近 10 次。
▲彭丽丹老师在上科学素养校本选修课
▲陈忠阳老师为同学们讲授北斗导航课程
▲杨昭雪老师的《智能飞行》课程现场
除此之外,教学科研也是该中心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2023 年,由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领衔的省级重点课题《基于科学素养目标的高中科技特色校本课程群探索与思考》于 11 月顺利结题。经过三年不断探索和实践,课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物化成果,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效果显著。同时,该中心主要参与的省级课题《指向学习效能的 " 理化拓展实验 " 资源包实践探索》还获得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成果丰富。
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对科教创新的鼓励,对科技教育的倡导,让一颗颗 " 种子 " 深植在每一名学子的心中,迸发出更多创新创造的活力,也推动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创人才培养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技育人的追梦者
在 2023 年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示答辩活动上,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杨洲的课题《基于 STM32 开发板的地震灾区勘探救援机器人》成功晋级,获得全国一等奖及六个专项奖,受邀参加 2024 年突尼斯国际科技节,获得国际金奖及全场 TOP10。
▲杨洲同学参加 2023 年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示答辩活动
这不仅实现了贵州省近五年来在该项赛事上课题项目类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更创造了一个学生项目在一届大赛上获得最多专项奖的历史。
杨洲研制的基于 STM32 开发板的地震灾区勘探救援机器人,利用 4G 通讯技术对机载计算机 STM32 开发板进行控制,实现机器人位移、机械臂运动及远程音频和视频传输,利用边缘化计算机技术对机器人在进入灾区后使用深度相机和雷达所获取的 2D 与 3D 地图数据,与人体红外信息进行保存或远程传输,为后续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提供数据支持。这不仅展示了该校学子妙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了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
▲张宗禄、和琴两位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小小笔芯 大大秘密》获首届贵州科普短视频大赛一等奖
而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所创造的科技教育成果不仅仅只有一个 " 杨洲 "。获评全国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 " 贵阳贵安 " 好少年蔡博屹,2023 年世界机器人大赛超级轨迹 Supper AI 高中组全国总冠军时之应、周子超,以及贵阳一中丘成桐少年班赵久龄、贾昊霖、张森云等同学也在全国信息素养、发明大会、人工智能等多条赛道中斩获大奖。
▲学子获奖现场
2023 年,贵阳市第一中学学生在工程与技术工作室老师的辛勤指导下,在科创竞赛领域一展锋芒,在一场场激烈的科创活动中,凭借着无限的创造力和锐意进取的实践精神,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一系列科创活动、竞赛的奖项,他们的成功不仅为学校增添了光彩,也为广大青少年学子们树立了实践和创新的典范。
▲段俊松老师为香港培侨中学带来精彩的《精工雕刻》通用技术示范课
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科技教育优秀实践学校、全国高校科学营优秀组织单位、全国青少年无人机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积极担当科技教育的领航者,不断深化科技教育改革,将科技创新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校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光不弃青栀,奋斗自成芳华。下一步,中心也将继续秉承 " 科教兴国 " 的理念,不断探索科技教育的新模式,构建完善的科创课程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编辑 陈亚 / 审核 罗海兰 / 签发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