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4-05-31
《断舍离》(修订版):用“减法”审视自我和物品的关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山下英子所著的《断舍离》自译介为中文出版以来,迅速掀起改善生活空间的减法生活思潮。2014 年," 断舍离 " 一词第一次入选中国年度流行语,至今已累计入选 4 次。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一个观点:生活空间是内心的映射。当房间堆积杂物,甚至空气无法流通时,很难想象这样的人生会如何。闭塞的环境迫切需要打开风口,加速流动。

日前,修订版《断舍离》重新面世,该版本采用了全新的翻译文本,修订了几十处概念表述。

作者山下英子自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从瑜伽的修行哲学 " 断行 · 舍行 · 离行 " 中提炼出 " 断舍离 " 的思维方式,并用于日常生活的 " 整理 ",逐渐建立起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 自我探查法 "。

所谓断舍离,就是通过整理物品与自己对话,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自在的行动哲学。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同时适当消费高于 " 自我印象 " 的物品,提升配得感,让居所变成自己的充电场。通过践行断舍离,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 " 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 " 的东西替换为 " 需要、合适、舒服 " 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心灵得到改善,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可以说,这是一种方法,通过整理家中的杂物来整理心中的杂念,让人生充满愉悦。简言之,就是通过整理,从 " 看得见的世界 " 着手,进而影响 " 看不见的世界 "。为此,我们需要付出的行动是——断:斩断蜂拥而至的无用之物;舍:舍弃家中泛滥成灾的废品破烂。不断重复 " 断 " 与 " 舍 ",最后就能达到 " 离 " 的状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置身于宽敞 " 自在 " 的空间之中。

断舍离与单纯收纳术不同。收纳术的核心逻辑是打扫和整理,似乎不将满屋子的物品分类收好就过不好日子,生活中也习惯这样的 " 加法 " 思维。最后往往会陷入东西越来越多、收拾越来越烦的循环中。而做到了断舍离,就没必要 " 收拾屋子 " 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再胡乱堆积物品,只留下必要的物品,并且还会经常循环更替。" 断舍离 " 不会采用 " 扔了多可惜 "" 还能不能用 " 这种以物品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是去探究 " 这件物品是否适合自己 "。这就意味着,主角不是 " 物品 ",而是 " 自己 "。

显而易见,断舍离是一门以 " 物品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 为核心,对物品进行选择和取舍的技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主语始终是自己。断舍离像呼吸一样自然简单。只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思考什么东西 " 最适合现在的自己 " 以及 " 让自己感到舒服 "。断舍离并不主张简朴或清贫的生活,而是通过对物品做减法来为自己的生活加分。

断舍离把确立 " 自我轴 " 放在了首要位置。断舍离最大的成果,是找回我们的自我肯定感。我们开始尊重自己,开始把注意力放到现在的自己上。同时,这也是一个坦诚地去聆听自己身体、心灵要求的过程。当周遭的环境变清爽后,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连能量和运势都会有所提升。更奇妙的是断舍离是个自动机制,一旦开始行动,这个过程就会不断循环,让你从内到外都焕然一新。

总结来说," 断舍离 " 是一种驱动自我改变的行动哲学,在日常反复的选择取舍中明确自己的需求,用双手创造自己的自在空间。具体有三个步骤: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利益;离,放下 " 多就是好 " 的念头。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大学 瑜伽 翻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