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以后,那些买超高住宅的业主会发现,原来自己就是那棵最壮的韭菜。
以前在沿海感觉 30 多层就已经很高了,后来经常往返内地,逐渐刷新了我的认知,
贝壳数据显示,全国超 100 高层住宅最多的为重庆,超 30 以上小区 2300 个左右,其次为武汉,在 1500 个左右。
重庆好理解,山多平原少,适合用来建房的地本来就不多,广度不好发展,只好向天空发展,经常山洞里窜出地铁这种景象时有发生。
而武汉作为千湖之城,地广人多,尤其长江沿岸,60 多层的住宅随处可见,住宅越高,容积率也就越高。
能在长江沿线买房那也是实力象征,不仅贵,落地窗还大。
咱们先普及个概念:
高层建筑的定义是跟着防火规范走的。6 层以下算洋房,以前三四线见得多,大城市普通人也够不着;6-12 层,大约 36 以下为小高层;12-30 层为高层;30 层以上就突破了 100 米高度,我们定义为超高层。一层 3 米,再加上避难层,你可以算出来高度。
不少朋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买房时希望以房养老,想不到老了竟然要给房子养老!若干年后,一个人继承三四套高层高龄住宅,物业费,电梯维护费,管网更换费 …… 养老金真不够用了。
多盖高层,楼面均价是降下来了,说明成本降了。但是开发商却没有把房价降低。说白了,盖高楼,是开发商为了追诉利润最大化。
小时候住平房,羡慕住楼房的同学。现在住小高层,羡慕住别墅的人,奈何实在买不起。不过的确不会考虑层高太高的小区,人多,容积率高,品质自然就低
曾几何时,自建房成了我这个普普通通中国十八线城市农民户口的愿望。
当初我们拼了 20 年青春和 6 个钱包买的超高层,最后你会发现最后它只能一堆钢筋水泥,这是我们超高层住宅的未来。
超高层基本上年限都在 10 年以内,还没有出现问题,那国内很多房子的设计虽然年限大约是 50 年,但是实际上在 25 年左右就会出现老化的问题,比如墙皮的脱落、水压不够、管道的破裂、电路电梯的老化等等。因为楼层很高,维修的成本会非常高,而且这就是个无底洞小区的维修基金,最终它没有办法覆盖到。
超过了 34 米,等于是超过我们绝大部分城市火灾的扑救能力,消防云梯够不着了。世界上最高的消防梯高度为 112 米,而我消防云梯的极限是 101 米,大概是 33 层楼的高度,也不是每个城市都配得起的,这种云梯造价超 3000 万。
电梯费成倍涨,消防设施布点、消防防火分区的要求也会更多,成本会成倍增加,因此,一些高层住宅楼会卡着 100 米内高度建造。这就是为什么普遍都是在 33 层的原因了。
为什么大城市都热衷于超高住宅呢?
因为我们当年的房地产的预售模式、快销模式、成本核算模式、楼面地价的计算模式基本上是从中国香港借鉴的。
当时中国刚打开国门,最早进入大陆投资房地产的都是港资,资本家认为中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应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于是香港模式也在为国内政府和企业家争先学习的对象,还在不仅在抄,更是超越了前辈。
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超高层住宅的优点很明显:
节约土地资源: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超高层住宅可以满足更多人口的居住需求。
为土地财政贡献巨大
能让普通百姓也能够得上
节能环保:超高层住宅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有助于节能减排。
在 2021 年,住建部就发布过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一个通知,核心就是限制住宅建筑的一个高度:要求县城的建筑必须以六层为主,六层以下的住宅就不应该低于 75%,最高的不允许超过 18 层。当然了现在县城也很少见到 6 层洋房,全都是 30-33 层的。
现在也慢慢认识到,以高度代表先进的政绩时代正在过去,以低碳绿色、人文舒适的家的样子正在形成共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