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4-06-11
乡村工匠·守艺人的世界丨乡村老技艺,焕发新活力——走近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魏永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开栏的话

日前,由国家七部委确定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正式向全社会公布,甘肃省有 12 人上榜首批乡村工匠名师。

从 2023 年年底至今,甘肃省指导县区为具备条件的 285 名乡村工匠谋划 279 个技艺交流、产品研发、技能培训类重点扶持项目,投资概算 4882.7 万元,可带动扶持 1.4 万农户就业增收。目前,随着首批乡村工匠名师的评定,乡村、手艺、工匠、传承的话题再一次呈现在大众面前。本报从今日起开设 " 乡村工匠 · 守艺人的世界 " 栏目,通过走访发源于乡村的技艺及其工匠的故事,集中反映和展现我市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在促农增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传统技艺传承发扬方面的具体做法、典型经验和发展成效,让乡村工匠们来一次更为真实的集体亮相。

" 现在大家知不知道魏永宏不要紧,只要大家知道兰州太平鼓就行!" 说这话的人名叫魏永宏,今年已经 72 岁的他上榜了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

魏永宏是兰州皋兰县人。近日,当记者在皋兰县黑石镇大横村的一处院落中见到魏永宏时,他正在和两个徒弟一起包鼓皮。看到记者进来,他笑盈盈地迎上来。魏永宏个子不高,微胖,穿着打扮和村里的其他老人别无两样。听说我们是来 " 看鼓 " 的,他立刻认真起来,带着记者走出院落,从头说起。

从传统木匠到 " 西北鼓王 "

刚一踏进院子,我们就看到了整齐堆放的木材,这是制作太平鼓的原料。右手边三间房子是太平鼓的制作间,木材拼接、鼓筒抛光、裹布、箍筒、包鼓皮、鼓筒上色等流程全部都是这处不起眼的院落里完成的,而这处朴素的农家院落原本是魏永宏的居所。

1968 年,魏永宏从学校毕业后就当上了木匠,作为最传统的手艺人,手里的那把刨就是他的 " 饭碗 "。

有一年,村上要闹社火,当时兰州没有生产太平鼓的厂子,村子的人就去上海订做,可订做的鼓不经打,花了大价钱买来的鼓没打两天就破了。看着破损的鼓,身为木匠的魏永宏开始琢磨自己制鼓。最终,他设计制造的第一个太平鼓问世,鼓声均匀,轻便灵巧不变形。因为鼓做得好,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后,这处居所就变成了他制作太平鼓的工厂。

" 做一行爱一行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魏永宏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制作太平鼓时,魏永宏认真对待每一道制作流程,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不仅是在兰州本地,即使是西北五省,靠手工制鼓的人也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魏永宏 " 太平鼓王 " 的称号不胫而走。

改良创新让兰州太平鼓登上更大舞台

在魏永宏的制鼓生涯中,改良和创新一直是他不懈地坚持。

" 太平鼓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最开始鼓的重量要二三十斤,光是背着就很费劲,别说打了,我一开始做鼓的时候就是在想怎么能让这个鼓轻一点。" 魏永宏发现,传统的太平鼓不仅鼓面直径过大,老一辈人做太平鼓时用的木皮还特别厚,做好的鼓筒子外面还要缠一层麻,缠了麻表面不平又要打腻子,这几道工序无形中增加了鼓的重量。

于是,魏永宏先是从缩小鼓面直径上下手,从原材料上减轻鼓的重量,并将原来制作鼓时用的麻直接更换为布,并且将鼓筒子里面刨光,还要裱三层麻纸,这样一来,鼓的重量从原来的二三十斤降到了 4.5 公斤,鼓的密封性也更好了。

"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失败了很多次,既然是改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的次数多了,慢慢就摸索出经验来了。" 魏永宏说道。

兰州太平鼓,素有 " 天下第一鼓 " 之称,其声音是这筒鼓的灵魂。为了让鼓的音色更好,魏永宏还独创了一个制作技艺——在鼓筒里交叉拉两根弹簧并固定,这样可以增加鼓的共振效果,产生回声激昂、余音袅袅的效果。另外,他通过抛光鼓腔内侧和外侧,将外侧打磨得更加光滑,在内侧打造特殊的纹路,以此来让鼓的响声更加均匀。

1990 年是兰州太平鼓最扬眉吐气的一年,皋兰太平鼓表演走上了亚运会的舞台,魏永宏做的 100 多面兰州太平鼓第一次代表中国登上了亚洲舞台,一度被誉为 " 天下第一鼓 "。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同年澳门回归祖国时,魏永宏又分别制作了两个长 3 米的巨型太平鼓为祖国献礼。如今,魏永宏制作的兰州太平鼓已经漂洋过海远销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他的太平鼓队多次在国际非遗文化节上荣获太阳神鸟金奖,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巡演,不仅扩大了兰州太平鼓的名气,更让兰州太平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魏永宏自豪地说:" 太平鼓能从乡野田间走向世界舞台,是对太平鼓制作技艺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太平鼓表演的一种肯定,我感到非常骄傲。"

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

2006 年 5 月 20 日,兰州太平鼓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 年 12 月 28 日,魏永宏被当时的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荣誉加身,魏永宏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大。" 我木匠出身,刚开始就想着怎么做出好的太平鼓来,现在,我不光要想做好鼓的事,还要想怎么把这个手艺传下去。现在农村里留不住年轻人,太平鼓的传承一度非常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 " 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 " 的倡导让魏永宏找到了方向。以 " 非遗进校园 " 为活动契机,他在皋兰县部分中小学开展了太平鼓课程。石洞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学校每周安排两节体育活动课,由他亲自给 200 多孩子们教授鼓技,魏永宏还根据孩子们的身高,专门设计制作了一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小号鼓。" 通过在校园里给孩子们教太平鼓,让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等他们长大了,这颗种子也会随着长大,这门技艺就不会丢。" 魏永宏语重心长地说。

" 孩子在学校练太平鼓,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孩子积极性很高,我们家长也支持。" 三川口学校学生焦睿的家长杨英说。

乡村工匠引领文化经济繁荣发展

2021 年 6 月 30 日,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揭牌,基地将太平鼓的制作、保护、研发、训练融为一体,自此,太平鼓文化有了一个真正的传承和发展平台,也得到全面的保护和发展。

魏怀东是魏永宏的儿子,目前也是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在他看来,传承发展创新传统技艺,最终的目的是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增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 在老一辈人眼里,打太平鼓是娱乐,但现在不一样了,打太平鼓能让我们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还能去世界各地传承我们的文化,何乐而不为呢?" 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鼓手宋伟伟自豪地说。

"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包括制作技艺、打法、阵法等多个方面,作为年轻一代,掌握这门技艺,就要做到‘面面俱到’。" 郭德儒是基地的一名太平鼓教练,除了教授年轻鼓手太平鼓的打法以外,他还会安排学生们去观摩学习太平鼓的制作,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全能选手,把兰州太平鼓的方方面面都发扬光大。

据魏怀东介绍,基地目前已经开设包括兰州太平鼓、兰州陶艺、兰州鼓子、兰州牛肉面、兰州刻葫芦、兰州剪纸、甘肃花儿等 11 种相应传统技艺课程,以产业聚集的形式开展师徒传承、乡村工匠技艺提升、传统工艺精品创作、技艺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年荷载量可达 25 万人次,营业额达 3000 万元。

" 下一步,基地还将建设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砖雕等课程场馆,并陆续开设课程,着力打造乡村工匠产业孵化基地,积极探索传统技艺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健全乡村工匠创办的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 魏怀东说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安 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