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祥的名字,在西固区河口镇家喻户晓,几近失传的河口纱灯,因他的巧手重新焕发色彩,走在河口古镇的街道上,便可以看到他制作的古纱灯,张振祥也被认定为甘肃省 " 乡村工匠 "。
河口的纱灯多造于 19 世纪清朝晚期,纱灯四面画有各种民间传说,不仅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传统中华古典名著内容,还有河口本地传说故事。旧时每逢挂灯的时节,从正月初十开始在河口四条街道同时搭建灯架,每隔丈许即设一灯架,每架挂三盏灯,两边挂纱灯。
张振祥从资料上看到,纱灯经历半个多世纪繁荣后陷入低谷,直到上个世纪初当地民众才开始重新举办灯会,但规模、质量大不如前,"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慢慢复原以前的盛况 "。
面对没有可以请教的老师和没有制作书籍可参考的困难,张振祥并没有因此却步,他开始走访民间老艺人,研究纱灯历史资料," 最传统的纱灯是羊油灯,夜晚点上灯之后在风的吹拂下羊油灯影须臾闪烁,人物在灯的承托下也摇曳生姿,也有了灵动之态 "。
除了把旧纱灯拆开后一步步复原,慢慢积累制作经验,同时张振祥从历史资料中渐渐领会到纱灯真正的艺术内涵," 精美的河口纱灯,只有羊油灯和自然风的结合才算最佳,这是祖辈的智慧,这也是纱灯最美的时刻 "。
" 纱灯是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工艺制作而成。" 张振祥逐渐研究出一套制作纱灯的工序,其中仅仅绘画部分就包括了帐纱、描稿、上胶、描线、打底色、染色和整理几个步骤," 每一步都要求均匀准确 "。
59 岁的张振祥是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人,也是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纱灯的传承人。对于古纱灯的喜爱,还要从他儿时说起。小时候,张振祥就很喜欢美妙绝伦的纱灯,经常求父亲带着他到河口的一些手艺人那里学技术,回到家也会凭着自己的记忆学着做些简单的手工制品。真正接触纱灯是他在河口村团支部做宣传工作时,由于工作原因经常接触到一些民间手工艺人,使他对古纱灯也有了更深地认知和热爱,也有了复原这项传统工艺的想法。
说起自己和灯的渊源,张振祥说:" 父辈们讲,旧时河口古镇有中元节放河灯的传统,用白瓷碗当底座,上面扎上漂亮的莲花,中间点燃蜡烛,就是一盏漂亮的河灯。我很向往那种美妙的场景 ……" 也就是从那时起,张振祥开始学着做些小的手工制品。" 小时候,父亲带着我到河口的一些手艺人那里学点技术。在我的要求下,老艺人做了一个金鱼灯笼。这个灯笼头尾可动,活灵活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我凭着记忆也制作了一个,从那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
" 真正接触到纱灯,是我参加工作到河口村团支部做宣传工作时。那时我经常下乡,接触到了一些民间手工艺人。有一次,我在走访过程中被一盏旧时的精美纱灯吸引,当时就被那惟妙惟肖的古纱灯震撼了。" 张振祥说,在时代的浪涛中,昔日灯会美轮美奂的纱灯很多已经遗失,有幸保存下来的一些纱灯和制作技艺变得稀有和珍贵,所以他决定复原这项传统的工艺。
张振祥说,"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河口古纱灯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了正月十五挂灯、转灯的习俗,每隔两三年就举行一次灯会。每逢挂灯的年份,从正月初五、初六开始就由村上的会长逐家安排,到初七、初八就着手制作,正月初十开始在河口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同时开始搭建灯架,每隔 3 米设一灯架,每街各设 30 个架灯,每架挂灯 3 盏,全街道挂灯 120 架 360 盏,寓意 360 行。
2013 年,张振祥进一步复原制作了 200 多架古纱灯,画面不仅保留传承了古纱灯原有的技艺风格,还进行了创新,利用现代工艺,将中国梦及新 " 二十四孝 " 等元素展现在了古纱灯画面上,并在西固红枣节上展示。随后,这些纱灯悬挂在河口古镇的 4 条主街上,供游客观赏。
现在,经张振祥复原的纱灯大概有三种类型:用楠木制作的 " 纱灯 ",这种纱灯成正方形,四面绷上纱绢,纱绢上绘以各种人物图画,这种纱灯可装可拆,保存方便,能反复使用;仿北京的宫灯,这是一种用紫檀木制作的六角形雕花 " 彩灯 ";还有一种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木制 " 方框灯 ",这种灯年年使用,年年裱糊,在灯面上题诗作画。
张振祥说,从第一次看见古纱灯,就被它外在的精美所震撼和吸引,也注定了他和纱灯不解的缘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将这门传统手艺留存下来,让河口几代匠人的心血能够保护和传承下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