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各种口味的冰淇淋凭借着润滑、松软的口感,让不少人忍不住为它买单。
但你可能想不到,其中添加的「乳化剂」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一项研究为此提供了最新证据。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乳化剂的作用,并教你几个技巧选出健康冰淇淋和雪糕。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天津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康瑞雪
乳化剂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乳化剂通常被添加到加工和包装食品中,如面包、蛋糕、饼干、冰淇淋等,可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液体均匀地混合,形成乳浊液。
例如,在冰淇淋中,乳化剂能 " 抓牢 " 雪糕原料中各种微小的气泡和颗粒,保证其润滑的口感。
近日,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研究人员在《柳叶刀 · 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食品中添加的多种乳化剂与糖尿病风险存在直接关联。
该研究共纳入法国 10.4 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 43 岁,79% 为女性)的数据。研究者通过饮食记录,收集其食品和饮料的消费信息,持续了 14 年。
结果发现,食品中的乳化剂会增加 2 型糖尿病风险。具体来说:
卡拉胶每增加 100 毫克 / 天,风险升高 3%;
磷酸三钾每增加 500 毫克 / 天,风险升高 15%;
柠檬酸钠每增加 500 毫克 / 天,风险升高 4%;
瓜尔豆胶每增加 500 毫克 / 天,风险升高 11%;
阿拉伯树胶每增加 1000 毫克 / 天,风险升高 3%;
黄原胶每增加 500 毫克 / 天,风险升高 8%。
现有研究结论提示,乳化剂可能破坏肠道微生物群,促进脂多糖、鞭毛蛋白释放,进而增加肠道炎症和代谢紊乱风险,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研究人员认为,此次新发现或许会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法规产生影响。
雪糕、冰淇淋的添加剂为什么多?
提起乳化剂等食品添加剂,人们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担忧。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等品质,或抑制微生物等以延长其保质期。
如果离开食品添加剂,很多食品都将不会是原来的样子:冰淇淋不加乳化剂,性状难以稳定;面包离开膨松剂,很难发得起来;啤酒没了防腐剂,存不了多久。
市面上的雪糕、冰淇淋中均含添加剂,多的有十五六种,少的也有五六种。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说,在食品中,为了增加风味、延长保质期、保持营养,一般都会使用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安全性就有保障。
乳化剂
更爽滑
如磷脂、蔗糖脂肪酸酯、双甘油脂肪酸酯等,可以提高雪糕原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帮助达到柔软、细腻的口感。
着色剂
更美观
落日黄、亮蓝等都属于人工合成着色剂,价位高一些的雪糕会使用天然着色剂,色泽也更自然,如 β 胡萝卜素、可可壳色等。
酸味剂 / 甜味剂
更香甜
常用的甜味剂有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苷等,常用的酸味剂有乳酸、柠檬酸等。
食用香精
更具风味
例如抹茶味、香蕉味等。
增稠剂
更持久
卡拉胶以及明胶、瓜尔胶、槐豆胶等都是常用的增稠剂,它们可以改变水的结晶形态,让融化的雪糕仍能凝附在表面,不至于滴得到处都是。
事实上,鸡蛋、蜂蜜、芝士等属于天然乳化剂,但其成本高,大批量制作时口感达不到标准,所以目前多在家庭中使用。
生活中完全避免摄入乳化剂可能不太现实。因此,在选择加工食品时,应注意查看配料表,选择添加剂较少、成分较为天然的产品。
吃冰淇淋的几个健康原则
比起彻底忌口冰淇淋等甜食,不妨学会相对健康的吃法。吃冰淇淋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选择小包装,大份(250 克)的含糖量超过世卫组织推荐的游离糖日摄入量(25 克 / 天);
尽量选纯色的,减少色素摄入;
不要空腹或与其他刺激性食物一起吃,避免引起肠胃不适;
看营养成分表,尽量选择低热量的产品。
需要提醒的是,3 岁以内幼儿不建议吃市售冰淇淋,3 岁以上儿童可以少量吃,尽量选择糖和脂肪含量少的。
推荐大家吃冰淇淋的健康替身:
冻酸奶
将酸奶冷冻以后得到的奶制品,还可以加入水果或者坚果,适合绝大多数人群。
制作方法:将酸奶倒入碗中或者盘中,根据口味放入切好的水果丁(片)和坚果丁,盖上保鲜膜或者盖子,放入冰箱冷冻层,冻至凝固即可。
冷冻水果
如香蕉、芒果等,热量相对较低,营养密度较高。
制作方法:将水果切成硬币大小的块,放到容器中密封,再放入冰箱冷冻至少 2 个小时。
取出后,用搅拌机将水果块打碎,装入冰淇淋模具中,重新冻成固体,香蕉、榴莲、牛油果等含水量较少的水果能打出不输奶油的细腻口感。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这些比较健康的 " 冰淇淋 ",也要控制摄入量和频率,否则容易发胖。
来源 / 生命时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