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8 日中午,荡口实验小学门口,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起初执勤保安以为是哪位学生的家长,没想到老人放下一个厚厚的信封就要离开。
她是谁?信封里又装着什么?
接到保安岗电话的荡口实验小学校长周艳匆匆赶到学校大门口,原来这位老人是荡口中心小学(荡口实验小学前身)的校友,今年已经 77 岁高龄。她从上海只身一人专程来到无锡,只为圆一个多年前的心愿。信封里装着的,是老人省吃俭用攒起来的五万元钱。
" 今年是我的母校荡口中心小学 120 周年,希望能把这 5 万元钱捐赠给学校。"
" 当年学校减免我的学杂费,我今天来‘补交’学费!"
老人质朴的言语给周校长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在周校长再三挽留下,老人进入学校,参观了校史馆。
据了解,1956 年,这位老人就读于荡口中心小学一年级,当时,荡口中心小学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有着减免学杂费的优待政策,老人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人之一,尽管只在荡口读到小学三年级,但这一优待政策让老人一直铭记在心。
周校长说,老人穿着非常朴素,白色防晒服,黑色小挎包,戴着口罩,一个人乘坐高铁从上海辗转来到无锡,凭着儿时的记忆找到了荡口实验小学的原址——位于荡口古镇的果育鸿模小学旧址。得知学校已搬迁,她一路询问,最终来到了荡口实验小学门口。
" 这位老人是荡口人,现居上海,老伴已离世,子女在国外。尽管身处他乡,她始终感恩母校给予她的帮助,她说‘年纪大了,一定要回母校走一趟’。" 参观了校史馆,拍了几张老照片后,老人不顾周校长的再三挽留,离开了学校,临近中午,甚至都没有留下来吃一顿饭,喝一口水。
老人匆匆而来,再匆匆离去,只留下了一叠五万元现金,却让周校长备受感动,她把老人的故事转发到了学校工作群,也引发了许多教师的共鸣。
" 让荡小学子有归属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办学理想。老人的行为让我们触摸到教育的初心,感受到纯真的情感,做老师真的很幸福。"
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感恩与回馈
她用自己的积蓄
为母校注入了一份温暖与力量
这份心意无比真挚而纯粹
今年下半年
荡口实验小学将迎来 120 周年校庆
届时将有更多人看到这个暖心故事
让爱与奉献的种子
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荡口实验小学
百年名校
荡口实验小学的前身——果育鸿模小学是由荡口人华鸿模在华氏义庄 " 耕余书屋 " 的旧址上捐资创办的荡口第一座新式学堂,其公益办学的理念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从 1904 年起,经历 120 年风雨,这里先后走出了钱伟长、王莘、华君武、钱临照等一批栋梁之材。钱伟长更是先后 12 次回到荡口小学,每次都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亲切交流。
" 二十多年前,钱伟长校友回荡口实小的时候,我也在现场,当时他就嘱咐孩子们,‘我们的国家需要院士’‘要学会创造,学到老创造到老’。" 周校长告诉记者,正是有着代代传承的精神内核,荡口实小在走过 120 年漫长岁月至今,仍旧拥有独特的魅力。" 目前,学校设了钱伟长创造学院、王莘英雄中队等,希望能够用学长的事迹,激励孩子、培养他们的风骨。"
来源:无锡博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