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可可西里,大家一定不陌生,你会联想到雪山巍峨,冰川晶莹,草原辽阔,湖泊清澈 …… 这里人迹罕至,仿佛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被誉为 " 世界第三极 "。而在我们人体中也有这样一个 " 人迹罕至 " 的地方——小肠,全长约 5-7 米,位于胃与大肠之间。作为小肠起始段的十二指肠,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狭窄的结构,使得十二指肠成为医学检查和治疗中的一个难点,被视为内镜医生的 " 禁区 "。
案 例
刘女士(化名)今年 58 岁,是一位热爱旅行的退休职工。几个月前,她和老伴正计划一次长途旅行。然而,在一次家庭聚餐后,她开始感到持续的腹部不适,起初,她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便没有在意,然而,症状并未好转。在老伴和家人的强烈建议下,她去医院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接诊医生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明鑫副院长建议她进行胃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十二指肠乳头对侧的黏膜有异常病变。张明鑫副院长表示," 这种病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甚至癌变。"
这一消息让刘女士和她的家人感到非常担忧和恐慌。但因为一处可能良性的病变进行十二指肠外科手术,创伤似乎有些大。随后,刘阿姨入院治疗,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崔曼莉主任医师建议行内外科 MDT 多学科联合会诊,评估风险和收益后,崔曼莉主任建议刘女士进行胃镜下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刘女士也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最终,张明鑫副院长为刘女士实施了 ESD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病理为管状腺瘤,属良性病变,但未来存在恶变风险。一个月后,刘女士回医院复查,结果显示剥离的病变完全干净,没有复发迹象。张明鑫副院长也鼓励她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
目前,消化病院已经完成了近 10 例十二指肠病变 ESD 治疗,均完整切除,无并发症。
" 尽管十二指肠被视为检查和治疗的禁区,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生们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方法,以应对这些挑战。新型的胃镜具备更灵活的操作性能和更高清的影像质量,帮助医生更好地检查和治疗十二指肠病变。消化内科、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合作,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检查和治疗手段,提高诊治的成功率。" 张明鑫副院长介绍到。
胃镜下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剥离术
胃镜下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剥离术(ESD)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胃镜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对病变黏膜进行精准剥离。由于是微创手术,患者无需进行大范围的开腹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内窥镜进行操作,创伤小恢复快;此外,就是高精度的定位与剥离,通过胃镜,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区域并进行精准剥离,这便大大减少了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该手术只需要较短的恢复时间,由于手术的微创性,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通常只需短时间的住院观察便可出院。
手术的难度在于 " 十二指肠的特殊性 "
1
解剖位置复杂
十二指肠位于腹部深处,环绕着胰头和胆总管,这种位置使得胃镜在检查和治疗时难以达到并灵活操作。
2
狭窄且弯曲的结构
十二指肠的腔体狭窄,且具有多个急弯和角度变化,这增加了胃镜到达和导航的难度。
3
丰富的血供和脆弱的组织
十二指肠的血供丰富,且黏膜较薄,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4
检查难度
十二指肠的检查通常依赖于胃镜,胃镜在到达并检查十二指肠时面临诸多挑战。此外,还存在到达困难,即胃镜需要通过胃部的幽门才能进入十二指肠,加上十二指肠的弯曲,使得胃镜难以顺利通过并进行全面检查。即便胃镜能够到达十二指肠,操作的灵活性和视野的清晰度也会受到限制,影响医生对病变区域的准确观察和判断。
5
治疗难度
由于检查的复杂性,十二指肠的治疗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胃镜下的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剥离术便是如此。十二指肠病变往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且与正常组织的分界线模糊。医生需要高超的判断力和操作技能,才能完整地剥离病变组织,确保切除彻底。
生活中对十二指肠疾病的预防
■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高脂、高盐和辛辣食物。
■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消化道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 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和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胃肠镜检查。
专家提醒
····
····
····
通过刘女士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十二指肠黏膜病变至关重要。定期体检和胃镜检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如果您有持续的腹部不适或消化不良症状,应尽早就医。刘女士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健康无小事,预防胜于治疗。
来源 /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