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一个,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小暑即为 " 小热 ",此时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
节气物候
一候:温风至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小暑节气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小暑节气中,老鹰因为地面气温太高,更多地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养生应注意:防暑、养心、顾护阳气
1. 防暑养心,调畅情志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 " 心 " 相对应,炎热的天气,心火易旺,很多人会感觉到热的心烦,容易情绪化,从而出现心悸、烦躁、失眠等一些症状。同时人体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快,相应的心脏负担加重,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灵枢》曰 :" 喜怒不节则伤脏。" 所以夏季养心尤为注意精神上的调节,不宜急躁,宜舒缓情绪,静心寡欲,可以通过看书、绘画、听音乐等方式让自己心情平静。
2. 养心安神,起居有常
夏季昼长夜短,在起居上,我们主张晚睡早起,但应注意晚睡时间不应该超过 23:00,中午可以在 11:00~13:00 之间增加半个小时的午休时间来调适身心。
3. 消暑生津,避免过汗
暑热袭来,汗液排出量也会增多,应当避免活动后大量的汗出。中医称汗为心之液,大量汗出会消耗心脏阴 液,损耗心气,出现心慌、乏力甚至是虚脱,汗出后应及时饮水补充体液,也可以饮用西瓜汁、酸梅汤清热生津,或者搭配绿豆、百合、莲子熬粥可养心解暑安神。
4. 点按穴位,宁心安神
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穴位按摩来调理我们的身体:
①内关穴是我们心脏很重要的保健穴位,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非常好的调理作用。
②少府穴,心经的气血在这里聚集,它可以发散心火,按压此穴可以缓解烦闷的情绪。
③神门穴,有镇静、养心、安神的作用,可在晚上睡前按揉促进睡眠。
注意按揉穴位的时候用力不要过重,有酸胀感就可以了。
5. 顾护脾阳,忌贪寒凉
夏季人体处于 " 阳盛于外、阴伏于内 " 的生理状态,阳气发散外越,体内虚寒,贪凉饮冷更容易损伤中焦阳气,致寒邪内伏,出现腹痛、腹泻、四肢冰冷等不适。暑季饮食应以清淡温热或常温饮食为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所以到夏天的时候,苦的东西要少吃一点,辛的东西要多吃一点。这里的 " 辛 " 指的具有辛温性质的菜品,如姜、蒜、羊肉等,可以起到扶阳、助阳的作用。
6. 顾护卫阳,适当运动
夏季活动宜遵循 " 少动多静 " 的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但切勿久居空调房内,冷空气易伤卫阳,宜适当户外运动,可以在早晨气温不高、太阳还没有那么 " 毒辣 " 的时候,外出多走动,晒晒太阳,尤其多晒背,补充背部督脉的阳气。此外,还可以在清晨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以舒展筋骨,动静相宜。
7. 冬病夏治 " 正当时 "
小暑节气,我们除了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阳气,还可以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在夏天预防或者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关节冷痛、脾胃虚寒等。根据所需要的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的穴位上贴上中药,或者在穴位上针刺、艾灸,可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病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些补益阳气的要穴:
①气海在肚脐下约两指处,为阳气之海,可生发元气,调畅气机;
②神阙穴在肚脐,是人体的长寿大穴,可培元固本、和胃理肠;
③涌泉穴在足心,为肾经原穴,可补肾壮阳、养心安神;
以上三大穴位在夏季时进行艾灸、中医贴敷,均可温阳保健。
医生简介
王苏晋
西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课题,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数篇。致力于中药联合针,灸等外治法对于胃痛及反酸、腹泻、便秘等常见脾胃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痹症类疾病,神经性头痛、面神经炎、失眠等中医常见内科病症的调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