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作为全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城市之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连续 14 年成为其第一大支柱产业。面对新能源汽车浪潮,武汉市政府发布多项政策加快新能源转型,同时也大力引进新能源整车工厂,随着岚图、路特斯、猛士、小鹏、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的开工,形成了从高端到主流市场的全面覆盖。同时引进新能源相关的零部件企业,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一、整车和供应链
培育引进新能源整车企业,推动汽车产业 " 换道 " 再出发。作为汽车产业重镇的武汉,近几年,乘用车产量不断下滑。根据盖世汽车盖亚系统数据显示,2017 年武汉乘用车产量达到 186.6 万辆,为历年产量的高峰。之后产量便一路下滑,到 2023 年仅生产了 117.4 万辆,较 2017 年下降了 37%。而 2017 年到 2023 年,国内整体乘用车的产量呈现 4.7% 的上涨。武汉降幅如此之大,最大的原因还是新能源发展比较缓慢。2023 年国内整体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 34.8%,武汉仅有 21.7%。
武汉在 2009 年率先喊出成为" 新能源汽车之都 "的口号,但其产量一直不佳,2021 年不足 10 万辆,2022 年因东风乘用车、上汽通用、岚图汽车产量的大幅上涨,武汉整体新能源产量翻倍至近 20 万辆。
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武汉新能源发展都给与了大力支持,2003 年 7 月,武汉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动车商业化运营。2009 年,武汉成首批" 十城千辆 "电动车试点。武汉在 " 十二五 "(2011-2015 年)规划中就提出,要将新能源汽车发展作为重点。2013 年,武汉市入选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2017 年武汉出台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的发展创作了良好的环境,也吸引了不少整车工厂投产。
武汉汽车开始全面转型,在不同赛道上加速布局,短时间内引进多家整车工厂,推动汽车产业升级。2020 年 7 月 29 日,岚图汽车发布品牌战略后,对原东风雷诺工厂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建设 5G+ 全连接智能工厂,15 万辆传统燃油车产能切换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能。2021 年 6 月 3 岚图汽车第一款量产车岚图 FREE 下线。2021 年,吉利旗下路特斯科技落地武汉,定位豪华品牌,填补了武汉研发、制造超高端智能汽车领域的空白,2022 年下半年投产。2021 年,小鹏汽车武汉项目启,规划产能为 10 万辆。东风日产武汉工厂 2022 年正式投产,工厂具备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柔性化生产能力,产能可达 30 万台。2022 年 2 月 3 日,猛士科技园开工建设,2023 年 3 月 28 日,猛士科技园产线贯通。2024 年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正式投产。
短短 5 年,引入 6 家整车工厂,其中 5 个工厂专门生产新能源,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不断壮大,新能源品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自主品牌孵化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造车新势力、合资品牌孵化的新品牌 " 三足鼎立 " 的竞争态势。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2024 中国主流车企布局图》,如需获取完整高清图,可扫码订购
目前武汉有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乘用车、神龙汽车、路特斯、猛士科技、上汽通用、岚图汽车 8 家乘用车整车企业。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4 年武汉乘用车产能超 280 万辆。其中,上汽通用产能 60 万辆;路特斯汽车产能 15 万辆;东风本田第一、二、三工厂合计年产能为 75.2 万辆,新能源工厂规划产能 12 万辆;神龙汽车产能 30 万辆;岚图汽车产能 10 万辆;猛士科技产能 10 万辆;东风乘用车产能 30 万辆;小鹏汽车产能 10 万辆。预计 2024 年武汉乘用车产量将接近 110 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量有望上升至 33 万辆。
补链强链,引领汽车产业链升级。在产业集群打造上,湖北形成了以 " 中国车谷 "(武汉经开区)为核心," 武(汉)襄(阳)十(堰)随(州)" 汽车走廊产业带为支撑,宜昌、荆门、荆州等地多点发力的新产业格局。
" 车谷 " 武汉经开区和 " 光谷 " 东湖高新区是武汉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武汉乘用车整车工厂主要分布在 " 车谷 " 武汉经开区,经开区作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已培育了长江汽车供应链、湖北国控、湖北楚象三大供应链平台;8 家乘用车整车企业;1,200 余家核心汽车零部件企业。依托东风汽车集团、路特斯集团、小鹏汽车等 " 链主 " 企业,加快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提升经开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整车厂在经开区的落地,比亚迪动力电池、中创新航、安波福、佛吉亚等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重大项目也纷纷落地武汉。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东湖高新区布局的重点产业。东湖高新区具备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良好产业基础。区内已培育和引进了 200 多家汽车产业链企业,覆盖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研发及生产,拥有跨产业融合配套优势。东湖高新区正全力打造 "1+2+N" 世界级产业集群矩阵,着力塑造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新优势,光通信、芯片、显示屏、软件、算法、北斗导航等 " 光芯屏端网 " 技术正在加速 " 上车上路 ",为汽车产业全方位赋能。
计划到 2025 年,光谷将在车规级芯片、汽车软件、智能座舱等领域攻克一批 " 卡脖子 " 技术,大幅增强研发创新能力,打造 1 个专业汽车产业园区,形成不少于 100 家核心配套企业,构建 "800 公里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生态圈,加快打造光谷特色产业生态。
汽车产业是武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武汉已经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盖世汽车供应链平台数据统计,武汉地区汽车产业链关联企业约 2,639 家,其中占比最高的为电子电器类企业,共 412 家,占比 15.6%,代表企业有安波福、采埃孚、法雷奥等;其次是通用工艺类企业共 394 家,占比 14.9%,代表企业有华域、东风鸿泰等;智能制造类企业共 253 家,占比 9.6%,代表企业有黑芝麻、亿咖通、湖北三环、芯擎科技、东风延锋等;车身内外饰、电动化和汽车芯片类企业数量分别位列四五六位。
武汉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 TOP10(家)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供应链平台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供应链平台
多措并举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切实做好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实施方案(2017 — 2020 年)》,以汽车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为抓手,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分时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为载体,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市人民政府发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企业规模化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突破发展氢能产业,印发《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争通过 3 年时间打造国内氢能产业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引领区,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氢能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为促进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印发《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22 — 2023 年)》,加快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推广应用,为全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新活力,构建新能源汽车换电示范新生态,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蓬勃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标杆城市,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抢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高地,引领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大走廊,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做大做强武汉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案》作为 "1 号议案 "。加强市区联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科技赋能,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外引内育并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瞄准重点领域,丰富应用示范场景。为武汉重塑竞争新优势、为湖北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规划,到 2025 年,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50% 以上。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 80%,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更换率不低于 60%,心城区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例达到 80%。
二、市场状况
(汽车消费偏好洞察)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数据整理,武汉地区 2024 年 1-3 月乘用车终端销量为 9.1 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6 万辆,占比为 40%,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为 3.1 万辆,贡献了新能源销量的 84.7%,占整体市场份额的 33.9%。(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
自主品牌占比 50.5%。武汉地区 1-3 月自主品牌销量 4.6 万辆,占比 50.5%。欧系销量 2.4 万辆,占比 26.8%。日韩系和美系销量分别为 1.3 万辆和 0.8 万辆。在各派系销量榜车型销量前三名中,自主品牌中,排名第一的问界 M7 销量为 2,027 辆,第二名为风神 E70 销量为 1,785 辆,第三名为宋 PLUS 销量为 1,563 辆。欧系前三名依次是凡尔赛 C5 x 1,495 辆,探岳 1,232 辆和奥迪 Q5L 1,012 辆。日系前三分别为轩逸 1,346 辆,CR-V 1,080 辆,锋兰达 995 辆。美系品牌中,Model Y 以 2,838 辆的成绩登顶榜首,其次为 871 辆的 Model 3,第三名为凯迪拉克 CT5 销量 736 辆。
大众品牌最受欢迎。武汉地区品牌销量 TOP5 分别是大众、比亚迪、丰田、本田和特斯拉。大众品牌以 10,619 辆的成绩排名武汉地区第一季度销量榜首。比亚迪得益于第一季度主力车型的荣耀版密集上市,较低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以 9,195 辆排名第二。丰田、本田、特斯拉分别以 4,324 辆,4,285 辆和 3,709 辆获得第三、四、五名。
SUV 是武汉地区购买最多的汽车类型。1-3 月武汉地区 SUV 销量 4.7 万辆,销量占比 51.4%,其中 Model Y、问界 M7、宋 PLUS 是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三款 SUV。轿车销量 3.9 万辆,销量占比 43.2%,其中风神 E70、秦 PLUS 和凡尔赛 C5 X 是最受消费者喜欢的三款轿车。MPV 销量 0.4 万辆,其中梦想家、腾势 D9 及五菱宏光是受消费者喜欢的三款 MPV。
燃油车选购比例 53.6%。1-3 月武汉地区燃油车销量 4.9 万辆,销量占比 53.6%。新能源销量 3.6 万辆,销量占比 40%,其中纯电销量 2.0 万辆,在新能源市场中占比 56%,插混销量 1.6 万辆,在新能源市场中占比 44%。混合动力销量 0.6 万辆,销量占比 6.4%。
10-20 万元占比 46.3%。1-3 月武汉地区购买最多的价格区间为 10-20 万元,销量为 4.2 万辆,占比为 46.3%。其次为 20-30 万元和 10 万元以内,分别销售了 1.8 万辆和 1.6 万辆,占比 19.5% 和 17.3%。
随着武汉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步入新能源 " 快车道 ",氢能源汽车开始 " 崭露头角 "。自身技术的进步、设施的完善及政策的引导等,助力武汉打造新能源产业全球一流城市。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