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7-11
【高建群】左脚在庙堂,右脚在江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江叫汉江,蓝汪汪的一股大水,如脂如膏,似梦似幻,仪态 万方地东南走向而流。这江水的一部分,将会流到北京、天津、石 家庄的寻常人家的锅里,供他们烧灶做饭。我乘着船,顺江而下, 这时节正是清明刚过," 临洮易马,汉中换茶 " 的时节,两面的山 上布满了一层层的茶园。我们要去的那地方叫后柳古镇。

这湖叫 " 两忘湖 ",或者叫 " 物我两忘湖 "。是的,此一刻, 宛如人们常说的活埋疗法一样,世界将我遗忘了,我也把世界遗忘 了,就是这个意思。这湖是一座人工湖,是我为它取的名字。

汉江行到此处,接纳了一条从秦岭深处流来的河,叫中坝河。河与江的交汇处,便形成了这个小镇——后柳古镇。一位朋友,要将这后柳古镇打造成一个特色小镇,在中坝河流经处,造了七十二 家民间作坊,将这汉江流域地面的各种古老民间传统生活方式,搬进来组成一个街道。假如一个现代人不慎走进去,那就仿佛误入时 空隧道,一脚踏入从前。

朋友在这中坝河的上游,后柳小镇的不远处,选一面山坡,为 我盖了五间民房,挂个牌子,叫 " 高看一眼石泉工作室 "。这五间 房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山根下,有几棵大的冷杉树,将民房半遮半掩,下面靠近平地,有个过去年代的小庙,小庙下面就是那座正 在挖掘的人工湖,我的 " 两忘湖 " 了。

那座几平方米大小的小庙,过去大约是财神庙,或者土地庙、 山神庙。我说,竖一个鬼谷子老先生的牌位在这里吧,将它改建成 鬼谷子庙。而东边那座莽莽苍苍,半入江风半入云的突兀山头,我 们将它叫成 " 东成山 ",西边那座被群山簇拥,同样高可摩天的突 兀山头,我们叫它 " 西就山 "。

哈,早晨睡到自然醒,起身披一件大衫子来到五间房前,伸一 伸懒腰,向东搭一眼望东成山,向西搭一眼望西就山,就是再平庸 的人,再卑微的人,刹那间也会有一种成就感的,觉得自己真成了个人物了。

这有成就感的人叫鬼谷子。鬼谷子是个闪现于中国历史碑载 文化中的神神秘秘、奇奇异异的糟老头子,春秋人物,九流十派之一纵横说的创建者。石泉人说,他当年的隐居之处,就是这汉水之滨,秦巴山深处的鬼谷岭,而他本人,亦极可能就是这石泉地方的人。鬼谷子隐居在这儿,自己深藏不露,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像一个现代版的高级操盘手一样,不时地打发他的学生,走下山去, 将世界搅得地覆天翻,而且他那儿都是成双成对地派出,看他们斗 法,以世界为棋盘,而自己呢,袖着双手,作壁上观,做出一副无 辜的、事不关己的样子。

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张仪,两人怀揣先生的纵横捭阖之术, 一个去秦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秦王连横,一个又去游说六国,说动六国国君合纵,从而将那个时期的赤县神州,搅动得地覆天翻。鬼谷子更遣学生孙膑、庞涓,手执六韬三略兵家之术,一个助齐国,一个助魏国,演绎了一场令后世津津乐道的孙庞斗智历史大剧。

我的这次江湖行程中,恰逢石泉县鬼谷子研究会,正举办纪 念鬼谷子先生诞辰两千四百零六年典礼,一群当地的文化人,还有来自北京、台北的鬼谷子研究者们,聚集一堂,纪念这位闪烁在中华文明板块深处的圣人、贤人、奇人。我向着鬼谷子的牌位三鞠躬后说:立一块牌位在这里吧,让他佑护这一方山水,佑护这一方百 姓,佑护中华民族种族不灭香火永续。

会议期间,有研究者的学术报告中说到,鬼谷岭的鬼谷子的庙宇遗址上,搜出石碑石柱上的八个残缺大字。那八个大字是 " 星 宿罗胸,山河寓目 ",天上满天星宿,罗于我的胸间,眼前无限山河,愉悦我的眼目,如此吞天吐地般的胸怀气魄,叫人咋舌。那八个字,是当年鬼谷子先生的自况呢,还是后世人们在这里设庙祭 祀,为彰显鬼谷子所撰题呢?不得而知。

我想吧,等我的五间房下面的那个 " 两忘湖 " 掘成,灌满水, 搭个小桥之后,就将那八个大字,刻在桥头这个鬼谷子祠的门框 上吧!

《相忘于江湖》书名来自庄子。这个庄子,大约是鬼谷子同时 代的人。什么叫 " 江 ",什么叫 " 湖 " 呢?我相信由于上面拉拉杂 杂的那许多话,读者已经大致了解我说的江、我说的湖的意思了。是的,就叙述者而言,那一汪大水的汉江,那物我两忘的小湖,那 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迷茫远处,正是作者心之向之、神之往之的江湖啊!

" 江湖 " 这个字眼,在中华文明板块中,几千年来,一直闪闪 烁烁,它出现在史籍和人们的日常语汇中。它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很难说清,因了这些年武侠小说对这个词汇的诸多诗意渲染,它更是被蒙上了一层漂渺的、云里雾里的感觉," 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 的感觉。

也许与 " 江湖 " 相对应的词汇叫作 " 庙堂 "。北宋的范仲淹 说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句话大约是 说,一个文化人,当他身居朝中,侍奉人主左右的时候,他为天下 黎民百姓的生计而忧虑,而当命运将他打发到天边,远离中心的时 候,他仍为朝廷分忧解愁,不敢令自己懈怠片刻。

范仲淹对江湖的说法算一种,不过,它似乎还应当更朦胧一 些,更深厚一些,更独立化一些。其实,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几 千年来,一直就在庙堂与江湖两个极点上来回跳跃,充满纠结, 而这种跳跃和纠结的根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老夫子为文化人带来的。

"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是孔老夫子对他之后的文化 人的一种指向和企盼。每一个文化人,从他进入私塾开蒙的第一天起,就抱有这样的志向,文化人将笔头子练好,武人将武习好,然 后像一件商品一样等待帝王家来召唤、挑选。如果有幸登堂入室, 那么他应当一直走下去,封王封侯,鞠躬尽瘁。如果帝王家不赏识他,或者中途抛弃了他,那么好了,他终于解脱了,那么就将自己 一个金贵的身子,遁迹于江湖,忘情于山水,大隐大藏起来吧。这是东方文化几千年来的一个士大夫传统。西方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西方古典哲学从孔老夫子死去十年后出生的苏格拉底开始,他 们是一种独立文化人传统,苏格拉底是殉道者第一人,在他之后长 达两千四百年的时间里,有一个长长的殉道者名单。

所以中华文化传统与欧美文化传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所以在中国人的文化叙述中,从未有独立文化人这个概念,而那些 孑然一身,以物我两忘为标榜的大藏大隐者,其内心深处,一直等待着终南捷径上的信使抵达。

一位年轻的编辑,自北京而来,提出要为我出一本书,市场化运作。这样,我请他坐到我的电脑前,将我这几年来的涂鸦文字一一 搜出。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六十岁以后写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自感 来日不多了,所以当说则说,当骂则骂,少了许多的顾忌,往日一些 犀利的思想,此刻也不再掩饰,而是口无遮拦、一吐为快。

书名最初想的就是《相忘于江湖》,这是庄子的话。庄子前面还 有那么几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 忘于江湖。" 庄子真是一个一生都有故事的人,我特别喜欢他。有个 《庄周梦蝶》的故事,是说庄生午睡中,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醒来后,人还没离床榻,却发现头顶上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飞。庄子 自言自语道,那只飞翔的蝴蝶是庄子变的呢,还是躺在床笫之间的庄 子是蝴蝶变的?笔者总觉得,以庄子后来的那些荒诞的行径、怪异的 思想来看,真的庄子早已变成了蝴蝶,飞得不见踪影了,而混迹于尘 世间的那个庄子,其实是那只蝴蝶呀!

后来我还想将这书名叫成《左脚在庙堂,右脚在江湖》,之所以 选这个书名,是觉得其实笔者自己,一生中也一直在这两端左右盘桓 不定。或者用现代人的话说吧,一只脚在体制里,一只脚在体制外。后来编者讨论了以后,怕这个书名有歧义,所以放弃了。

编者还曾经想过一个书名,叫作《每一条道路都引领流浪者回 家》。这个书名也好极,它是说老高在垂暮之年到来之前,以文学的 形式,为自己寻找一条通往故乡的道路,通往老家的那一片紫色苜蓿 花盛开的乡村公墓的道路。

书名只能有一个,因此这个好书名也只好放弃,最好的书名是 什么样的呢?当人们问美国小说家《玫瑰之名》的作者,为什么给他 的书取这么个名字呢?他说,不要给书名以太多的负荷,书名的全部 的唯一的目的,其实只为一件事,那就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这本书的 兴趣。

记得十九年前,第八届全国书市在西安举办,一群书商来寒舍。说起书名,一位书商对我说,将二百本书平摊在书摊上,那第一个跳 出来的书名,就是最好的书名。

以上是我为《相忘于江湖》做的序言。拉拉杂杂地说了许多。戏迷们爱说一句话,叫作 "(开场)锣鼓长了没好戏 ",那么我就歇 口吧。

末了我想说的是,我感恩于文学。文学令我放大。文学令这个 卑微的人,无足轻重的人,总是远离尘嚣、害羞地躲在一个角落里的 人,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向世界发出聒噪之声,并且在他死后,这聒 噪之声大约还会在空中回旋上好一阵子吧!

2017 年 5 月 1 日于西安

相关标签

古镇 天津 秦岭 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