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07-14
传统村落人文影像志 | 贵州控拜村:600年间回荡的银之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郊外雷公山半山腰的阳面上,经常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制银饰声——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 银匠村 " 控拜。

△夏日时节,控拜村与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7 月 10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海拔近 1000 米,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由上寨、中寨、下寨三部分组成。村落中纯木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疏密有致。村落四周是层层梯田,远离村落处海拔较高,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村落、梯田和森林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恬静田园景色。

△控拜村村民龙泽录肩挑扁担走在稻田间(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 控拜 " 是苗语音译词,翻译成汉语是 " 猪脖子 " 之意。据传,控拜祖先搬迁途中经过控拜村,看到该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就像人见人爱、肉多骨少的 " 猪脖子 ",因此将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亲昵地称为 " 控拜 ",并在这里安居乐业,世代繁衍。

△控拜村村民王红梅在为前来研学的高中生讲解银饰制作知识(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的银饰锻造技艺已有 600 多年历史,是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很多家庭都与银饰有着极深的渊源,他们子承父业,薪火相传,形成了银匠们独特的集体记忆。银饰锻造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控拜村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

△控拜村村民在银片上雕刻花纹(7 月 11 日摄)。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

近年来,控拜村不断加大对村寨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强村寨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保持了控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璀璨的银饰锻造技艺和美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控拜村的两张名片,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年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

△控拜村村民龙泽录(右)、杨通英走在村中的树林里(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村民龙泽录在稻田中劳作(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一间传统民居掩映在控拜村的青山绿水中(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村民杨通英在自己家的凉亭内缝制苗族服饰(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的传统民居和稻田相得益彰(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日落时分,晚霞将控拜村染成金黄色(7 月 10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日落时分,晚霞将控拜村染成金黄色(7 月 10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日落时分,控拜村村民陆二毛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回到村子里(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这是在控拜村村民龙太阳家里开的银饰工坊中拍摄的银制器具(7 月 11 日摄)。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

△控拜村村民龙太阳在为前来研学的高中生讲解银饰制作知识(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村民杨通英走在村中的树林里(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这是在控拜村村民龙太阳家里开的银饰工坊中拍摄的银饰产品(7 月 11 日摄)。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

△日落时分,控拜村的山谷中飘起阵阵炊烟(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夏日时节,银河在控拜村的夜空中熠熠生辉(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的传统民居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静谧(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村民龙太阳(左一)在为前来研学的高中生讲解银饰制作知识(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的传统民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村民杨通英在晾晒棉被(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村民杨通英在自己家的凉亭内缝制苗族服饰(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日落时分,控拜村村民毛榜金(左)、穆仕建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回到村子里(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的传统民居和稻田相得益彰(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控拜村村民王红梅在制作银项圈(7 月 10 日摄)。新华社发(余天英 摄)

△控拜村村民李普桥在给家里养的鹅喂食(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日落时分,控拜村村民龙泽录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回到村子里(7 月 10 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无人机 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 新华社 美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