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7-20
【秦医卫·资讯】饿了就“心慌手抖”,可能与这5种病有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饥饿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及时补充能量就能恢复活力。

但有些人在感到饿的同时,还会出现心里发慌、手抖无力等症状,这可能是一些疾病发出的信号。

一饿就心慌、手抖,是哪里出了问题?怎样延缓饥饿感?《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

为什么饥饿时会心慌、手抖

食物在胃内排空的时间一般为 4~5 小时,进餐后约 4 小时机体会产生饥饿感,但此时身体通常不会有明显不适。

胃排空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仍会不断被机体消耗,若长期未进食,饥饿感持续时间较长,会出现体力下降、情绪低落等表现。

如果饥饿时间超 8 小时,长时间没有能量供给,中枢神经系统受饥饿刺激,可能出现精神恍惚、心慌、手抖等症状。

为了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糖原将参与能量供给,便就会导致血糖水平直线下降,长此以往可能诱发多个器官病变。

可能与 5 种疾病有关

对健康人群来说,饿一会儿达不到心慌、手抖的程度,如果一饿就感觉心慌、手抖,可能预示着身体出现了问题。

!

低血糖

发生低血糖时,身体会立即启动升血糖机制,动用储存的糖来尽量升高血糖,会伴随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等。且血糖下降速度越快,症状越明显。

!

糖尿病

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比较肥胖的患者,可能会出现 " 糖前期 " 症状。主要表现可能为下一餐前,即饥饿状态时出现低血糖反应,包括心慌、手抖、浑身无力等。

!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产生和分泌过多,导致身体代谢速度加快,神经兴奋性增加。

如果常在饥饿时出现心慌、手抖,尤其在双手伸平,十指分开时明显,并伴随怕热、出汗多、消瘦、突眼等症状,建议进行甲功五项、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查。

!

肠胃疾病

胃部没有食物,胃酸又分泌过多时,可能出现心慌、手发抖的情况。如患胃溃疡等疾病,饥饿状态下症状可能加重,引发不适感。

!

心血管疾病

若存在心脏方面的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也可能会引起心慌、胸闷,出现手抖等现象。饥饿时血压降低,易导致脑供血不足,加重症状。

6 类人容易 " 隐性饥饿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委员会委员于俊民表示,有饥饿感是人体的正常现象,但隐性饥饿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 隐性饥饿 " 指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比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约 70% 的慢性疾病与 " 隐性饥饿 " 有关,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早衰等。

一般来说,以下几类人更容易发生 " 隐性饥饿 "。

1

经常熬夜的人

研究显示,熬夜会增加维生素 C、维生素 E、B 族维生素的消耗。此外,睡眠不足会影响食欲,导致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降低。

2

日常出差的人

在外就餐很难做到均衡饮食,粗粮吃不上,蔬果吃不够很常见,因此,经常出差的人易缺乏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 和钙。

3

节食减肥的人

减肥的人在控制能量的同时,各种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也会减少,因而导致 " 隐性饥饿 "。

4

很少晒太阳的人

食物中维生素 D 含量很少,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 D 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日照,很容易缺乏维生素 D。

5

素食人群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利用率特别低,维生素 B12 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所以素食的人很容易缺乏这两种营养素。

6

儿童

挑食、偏食、常吃快餐是导致儿童 " 隐性饥饿 " 的重要原因。

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某些人群,比如孕期、哺乳期、更年期、老人也容易出现 " 隐性饥饿 "。

既要 " 吃饱 " 也要 " 吃好 "

有饥饿感才吃饭,往往容易选择高热量的食物,并且进餐速度也快,最终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做到下面 3 点,可以在延缓饥饿感的同时补足营养。

选择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

高纤维食物,像蔬菜、菌类、水果、粗杂粮等,是消除饥饿感的高手,也是公认的低热量食品。

低脂肪的食物,如肉类里鱼、虾、鸡等白肉,或是瘦的红肉,都含有较低的脂肪和很高的蛋白质,令饱腹感持续时间变长。

另外,控制食欲、避开高脂肪的食物(油炸食品、蛋糕、汉堡、烤肉)也很重要。

两餐之间吃点零食

上午 10 点半左右,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变快;16 点左右,体内葡萄糖含量已经降低。这两个时间点,大部分人或多或少会感到饿。

可以在这两个时间点加餐,选择一些健康的零食。最好的加餐零食是低能量、而且有饱腹感的食物,如:水果、牛奶、酸奶、豆浆或坚果。

改变进餐顺序

最好遵循以下进餐顺序:喝汤→吃蔬菜→食用蛋白质→吃主食。

这样可以延缓消化速度,让营养素的释放缓慢而平稳,直到小肠末端都有食物被吸收。这样进食,同样的饭菜,餐后更不容易饥饿。

来源 / 生命时报

相关标签

葡萄糖 低血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