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宜兴、再游宜兴 ……
怎么能不体验宜兴 " 味 " 呢?
那些从历史里走来
由一代代人匠心制作
传承下来的非遗美食
必须拥有姓名
徐舍小酥糖制作技艺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舍小酥糖创于清代,同治三年被选为贡品。过去以 " 豫和泰 " 所制最负盛名,朝廷曾派专使太监到宜兴来采办,店名 " 豫和泰 " 后注册成商标,一直沿用至今。
徐舍小酥糖其原料需精选,制作过程需经过焙炒、打屑、扳酥等十多道工序,精工配置而成。做一块糖从备料、制屑、下汁,须得三天,由于制作工艺、保存温度的特殊性,每年只有六个月的制作时间,一般在初春和深秋时节生产。徐舍小酥糖特点为香、甜、酥、脆,吃在嘴里润舌,渣不粘牙。2023 年,徐舍小酥糖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桥豆腐干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桥豆腐干,源于清同治年间。当时和桥有万生酱园,兼生产豆腐干。清同治九年(1870 年),安徽徽州人士梅礼卿来到和桥,开设梅永和酱园,他融万生酱园和徽州等地制作豆腐干的经验,制作的豆腐干色味俱佳。
和桥豆腐干选用优质黄豆、老秋油、红糖、黄酒等原料,经浸泡、打磨、取浆煮沸、点脑凝固、包装成型、浸渍等程序制作而成。质地坚实有嚼劲,厚薄均匀,咸而不涩,甜而不腻。2007 年,和桥豆腐干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梨膏糖制作技艺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梨膏糖是一种以梨汁与中药熬制的糖,据传始于唐朝。梨膏糖有药物型和品尝型两种,其形态有膏状和固体。药物型梨膏糖精选梨汁、川贝、杏仁、半夏等十几味药材,采用祖传秘方,精心加工而成,具有一定的止咳化痰、润喉清肺之功效,对治疗咳嗽、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有独到之处;品尝型梨膏糖不具备治疗效果,主要是精心调配的各种口味的糖果。
在宜兴,梨膏糖与传统曲艺小热昏密不可分,有 " 三分卖糖,七分卖唱 " 的说法。为了售卖梨膏糖,艺人一般都要用表演小热昏的形式来吸引观众和消费者,这一表演、销售模式自清代就已形成。2010 年," 梨膏糖制作技艺 " 被列为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热昏 " 于 2016 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巷葱油饼制作技艺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巷葱油饼始于清末,成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杨巷 " 顺昌祥 " 糕饼店和 " 永和昌南货号 " 制售的葱油饼广受欢迎。杨巷葱油饼选用优质面粉、绵白糖、猪油、葱等,经调制油皮和油酥、包酥、包馅、成型、烘烤、包装等程序加工而成,葱香味美,甜咸适中、口感酥松。
本世纪初,以 " 夏氏葱油饼 " 夏国林夫妇为代表的葱油饼企业,开始改进葱油饼制作流程,将传统的手工木炭烘制设备改为液化气烘烤箱,手工制作改为机械制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块小小的葱油饼,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保护,成为杨巷人的牵挂,名扬四海,飘香万里!2014 年,杨巷葱油饼制作技艺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乌饭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乌饭是用南烛叶汁水浸泡过的糯米蒸煮而成的一种米饭。在宜兴,乌饭也称孝子饭,这一说法起源于 " 目连救母 " 的传说。每年四月初八,家家户户都有烧乌饭的风俗。
将乌饭草头(南烛叶)放在石臼中捣碎,用清水拌和,再加入明矾,待汁水呈深褐黄色后,放入锅中稍许加温。将淘好的糯米用梢箕浸入汁水中,糯米便变得蓝莹莹的。刚煮出来的乌饭乌蓝发亮,清香扑鼻,软糯弹牙的糯米在唇齿间穿梭游走,无论是蘸白糖还是就菜配肉,独特鲜香始终如一。2007 年,宜兴乌饭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官林荤油糕制作技艺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荤油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1127 年,当时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陈兵官林,设在官林镇北储巷的 " 火头军 " 为将士们制作过糕点,名为 " 军油糕 "。此糕口感香、甜、软,受到当地驻军和周边乡民的喜爱,从此其制作流程开始在当地传承。1930 年,官林著名糕点师傅对其制作手艺和配方进行了改良,从而形成了今天独特的 " 官林荤油糕 "。
制作荤油糕的传统原料为优质糯米、芝麻、桂芳村的桂花、太湖猪的板油。制作流程包括配料、拌料、压坯、蒸焖、冷却、切片等,延续至今基本未变。在宜兴,荤油糕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重要的民俗礼仪用品,凡有婚嫁喜事、逢年过节,都会用红纸包着的荤油糕作为必备的吉祥之物。2013 年,官林荤油糕制作技艺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塍猪婆肉制作技艺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塍猪婆肉色艳、味鲜、有嚼劲,放凉吃只觉脆爽,若是回温一下,嚼起来更是沙沙作响。130 多年前,高塍镇桃园村一个姓陈的农人,试用多种作料,不断改进方法,烧制出一锅美妙绝伦的人间好滋味。
高塍猪婆肉制作原料需选用老母猪,烧出来的才是沙皮口感,嚼劲十足。高塍猪婆肉制作采用天然香料,入原汤,古法炮制。据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高塍,偶然吃得,连声称好,并御笔一挥,给陈家肉店题了一块御匾 " 高塍猪婆肉 "。2013 年,高塍猪婆肉制作技艺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芳庄羊肉烹饪技艺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芳庄羊肉历史悠久,经当地吴、王、李、汤各大家族的百年传承,形成了经典的地方美食名品。芳庄羊肉烹饪坚守最传统的味道,运用其特有的 " 收干工艺 ",再蘸上地道的自制甜酱,口感熟烂而不腻。
芳庄羊肉从选材开始就十分讲究,以本地两年生公羊为最佳,从宰杀到烹调整个过程不超过 6 个时辰,手起刀落,一羊四分,肉质鲜亮,纹理紧实,羊腿切整块装盆,选用稻草捆绑成 " 盘龙状 " 入锅。柴火、大锅、老汤是宜兴芳庄羊肉的制胜法宝。烧熟后的羊肉收干、切块装盘,再蘸上甜酱,这就是芳庄羊肉的经典吃法——冷切羊肉,吃的就是一个原味鲜香。2014 年,宜兴芳庄羊肉烹饪技艺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糕粽团圆制作技艺
(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过年吃团子、端午吃粽子、中秋烤饼子、重阳吃重阳糕 ",是宜兴人的传统食俗。晋代周处所著记述地方风俗的《风土记》中就记载了端午制作食用 " 角黍 "(粽子)的风俗。清晚期,宜兴人把古老的饮食习惯与糕、粽、团结合在一起并形成吉语 " 糕粽团圆 ",并加以命名,表达美满幸福、万事如意、合家团圆的寓意。在 " 糕粽团圆 " 制作并摆放好后,要在表面用糯米粉手工捏塑 " 龙凤呈祥 " 进行装饰,使整个合头更加美观。
" 糕粽团圆 " 在宜兴人的造房抛梁、新居乔迁、新婚之喜和老人贺寿等重大活动中广为运用,一直流传至今。2016 年,宜兴糕粽团圆制作技艺被列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本土美食制作技艺
宜兴还有众多广为人知的非遗项目
传统技艺、曲艺、民俗等
都独具一格地展现着
宜兴地方风土人情
坐拥灵秀山水 承袭江南文脉
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璀璨光芒
截至 2024 年 5 月
宜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共 90 项
其中
国家级 4 项、江苏省级 17 项
无锡市级 25 项、宜兴市级 44 项
7 月 20 日 -7 月 22 日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
即将在窑湖小镇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三百余项非遗项目
亮相阳羡非遗市集
沉浸式展演
【水韵江南】【食行九州】
【千茶百器】【锦绣中华】【曲苑杂坛】
【窑窑相望薪火相传】
六大板块为你呈现中国非遗之美
欢迎四海宾朋
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感受非遗文化
与宜兴城市魅力
来源:宜兴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