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07-22
『仁怀物种』麻雀:平凡但不平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麻雀的故事

街头巷尾,常见三两只灰褐色的小东西,蹦蹦跳跳,叽叽喳喳,饮啄自在。乡间田野,麻雀们更是一个个吃得肥嘟嘟、圆滚滚的,颇为富态。

麻雀是雀科麻雀属的小型鸟类,别名家雀儿、家巧儿、只只等。其特征包括头部暗栗褐色,背部棕褐并带有黑褐色条纹,耳下方有黑斑,喉部黑色。翅膀上有两道由大覆羽和中覆羽的白色羽端形成的横斑纹,胸部和腹部呈淡灰色且带有褐色。麻雀虽然没有亮丽的外表,一身棕褐色的外衣,可以说是鸟中平民,朴实无华。虽说长相平平,但麻雀可是家喻户晓的存在。

麻雀的适应能力强,栖息环境多样,经常在居民区及其附近的田野,尤其喜在树梢、房檐和农田之上,常与人们 " 形影不离 ",不论是城市街道、农村田野上,总能见到它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的。

麻雀在夏秋两季繁殖,每窝产卵 3~7 枚,卵呈灰白色,上有棕褐色斑点。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害虫。

▲陈勇 摄

清朝丁宝书的《野雀秋虫图》,把麻雀善除虫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画中两只麻雀居高临下,一只立于枝上,一只俯冲欲啄。下面一只小虫子只顾埋头啃叶子,不知道自己危在旦夕。作者题诗曰:" 悄然金气逼,野雀伺秋虫。昨夜繁霜下,胭脂染冷枫。"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勤勤恳恳的鸟儿,与那些受到人类赞美、保护的鸟儿相比,命运多舛,在世界各地的一次次灭雀运动中,差点 " 团灭 "。

《仁怀县志》记载,在 1956 年 1 月,仁怀成立除 " 四害 " 指挥部,动员全体人民广泛开展除 " 四害 " 运动,当时的 " 四害 " 是指麻雀、老鼠、苍蝇、蚊子。就因为偷吃粮食,破坏农业生产,倒霉的麻雀就这样被列入了 " 黑名单 "。同时,各地群众又自发扩大了 " 四害 " 范围,将岩鹰、鸦雀、鹭鸟等害鸟范畴,进行捕杀。

听家中长辈说,当时为了除麻雀,几乎全村老老小小都参与其中,大家都十分积极,用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这也是因为当时消灭 " 四害 ",还有 " 可观 " 的奖励措施,如逮住麻雀,按照头或腿来计数,可以用来换钱,多的时候可以换四、五角钱,也可以换取生活用品。小孩打麻雀或苍蝇、蚊子也有奖励,可以用来换取学习用品。

▲档案中关于除四害的旧照片 (作者不详)

家中长辈回忆说:" 当时最喜欢的就是罩麻雀和用弹弓打。罩麻雀就在自己家门前,准备一个筛子,用绳子绑一根棍儿撑在筛子边,在里面放一点小麦、玉米,人找个隐蔽的地方躲好,等着好吃的麻雀上钩,看到有麻雀蹦蹦跳跳的徘徊,这个时候要有耐心,等它放下戒备进去后,迅速一拉,这样就狩猎成功。"

大家为了除麻雀,物尽其用,家中的锅碗瓢盆、牛角号等,只要是可以发出响声的物品都拿出来,或是放鞭炮,或是直接用嗓门大声吆喝,对麻雀进行 " 声波攻击 "。全村锣鼓喧天,声音此起彼伏,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麻雀在前面飞,人们在后面追,场面好不热闹。不仅如此,人们还用烟熏,半夜掏窝,打弹弓等各式各样的方法来除麻雀。

据统计,在麻雀没有从 " 四害 " 名单中除名前,全国范围捕杀的麻雀总数超过了 10 亿只。这样的结果使得害虫大量增加,次年的粮食严重歉收。之后便有很多科学家、鸟类学者,站出来为麻雀发声,通过研究,证实了在麻雀的食谱中,谷物仅占不到 50% 的比重,证明其功大于过,也证明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终于在 1960 年,《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 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 至此," 灭雀大战 " 总算宣告结束,麻雀终于得到了 " 平反 "。

▲陈勇 摄

麻雀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南阳中草药名典》中,明确记载了麻雀有着补肾壮阳、固涩益精的功效。也因此,人们总是猎杀麻雀以滋补身体。此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品,麻雀误食后引发死亡,对其繁衍造成不良后果。

同时,麻雀是与人类最为亲近的鸟类之一,作为与人类伴居的鸟类,麻雀的生存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不断被开发,适合麻雀生存的栖息地也在不断减少,城市中的高楼、玻璃墙和钢筋混凝土建筑使得麻雀无法找到筑巢的空间,也使得它们难以找到足够的食物,这使得它们的生存变得更为艰难。

为恢复麻雀的生存环境,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国家还设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例如甘肃太统 - 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在各地对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中,强调低毒、生物防治和有机,诸如 " 敌敌畏 "、" 六六六 "、" 毒鼠强 " 等剧毒农药,被剔除出农用物资名单,以尽量减轻对环境的危害。此外,个别地区采取人工干预方式,实施物种修复工程,比如贵州凤冈县为恢复麻雀种群,2007 年曾公开向社会有偿引进 200 只野生麻雀,以保护城市绿地,维护生态平衡。

在 2000 年,麻雀还被列为 " 三有 " 动物。也因为其在美国、法国、俄国等国家也曾开展过灭雀运动,濒临灭绝,故在 2013 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所以麻雀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能盲目滥杀、大规模捕猎麻雀,不然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随着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益变好,麻雀的数量也在逐步恢复。现在,仁怀的市井街头,也能看到一两只麻雀矗立枝头;一些酒厂内,三五成群的麻雀总是进入仓库中觅食;农村的天空上,更是成群的麻雀展翅飞翔。

▲图片来源于网络

麻雀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它们的生存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保护麻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麻雀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但其在人类文化史上也留有浓重的笔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从古至今,麻雀被贴上过很多负面标签,如 " 目光短浅 "" 贪图享乐 "" 随遇而安 ",甚至有 " 万雀不及一凤凰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等讽刺意味的诗句。

但事物都有两面性,麻雀亦是。麻雀也曾是鸟中 " 贵族 ",有过 " 高贵 " 的身份。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爵雀相通," 爵 " 是一种古代贵族使用的青铜酒器,它的标志就是雀,雀便成了贵族身份 " 爵位 " 的象征。

《异苑》曰 " 任城魏肇之出生,有雀飞入其手。占者以为封爵之祥。" 意思是说,魏肇之出生的时候,有雀飞到他手上,占者以为这个孩子将来有封爵的可能。由此可见," 以雀为爵 " 是很早就出现的文化符号。古代爵雀相通,但随着语言和语音的变迁,这种文化记忆逐渐被淡忘。

▲《寒雀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粤语中," 雀 " 与 " 爵 " 的发音则完全相同,岭南地区仍延续了这种文化。如 " 榴开雀聚 " 图," 鹿雀聚会 " 壁画等,均有 " 爵禄双全 " 的寓意。

较为出名的麻雀绘画作品《竹梅小禽图》《寒雀图》《竹雀图》《松梅寒雀图》中,常伴以梅、松、竹等。这些图案,生动地再现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丰富的吉祥寓意。如梅树与麻雀的组合,意为 " 梅雀争春 ",竹子与麻雀的组合寓意 " 节节上升 "" 加官晋爵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雀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也具备很多社会价值。它平凡但不平庸,它在自己应有的高度欢喜雀跃,活出了自己应有的精彩。

【小名片】

麻雀是雀科麻雀属的小型鸟类,别名家雀、只只等。其特征包括头部暗栗褐色,背部棕褐并带有黑褐色条纹,耳下方有黑斑,喉部黑色。翅膀上有两道由大覆羽和中覆羽的白色羽端形成的横斑纹,胸部和腹部呈淡灰色且带有褐色。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