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贵州省修文县紧跟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因地制宜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根基作用,把学校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厚植学生的底蕴、底色、底气,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努力谱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篇章。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底蕴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五百年前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谪贵州龙场,在龙场玩易窝悟道,在龙冈山开办 " 龙冈书院 ",创立了 "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 " 的哲学思想," 立志为圣 "" 改过责善 " 的教育思想等。五百年来,阳明先生 " 知行合一 " 的哲学思想," 事上磨砺 " 的实践主张,"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 的教育理念," 此心光明 " 的道德追求,重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使阳明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 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阳明文化的显著特征,我们通过良知教育,培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修文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崔红伟说。
▲学生在中国阳明文化园王阳明纪念馆研学
2024 年 5 月 10 日,县主要领导在修文中学开讲思政课。
"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阳明先生对学生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教诲。他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告诫青年学子,人须立志,没有坚定的志向,就如同没有舵的船,没有缰绳的马,无法到达目的地。"
走进修文县第一中学,"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 夫学,莫先于立志 ……" 无不让学生知道立志的重要性。
为让学生立志,修文县的学校召开立志大会,通过立志宣誓、写立志卡等,让志向化为自觉行动,融入学生的血脉。
走进修文县的学校,浓郁的阳明文化氛围充满其间。走廊、雕塑、展示栏、壁画上,阳明先生的故事、诗词、名言成了无声的感召、无声的激励。而在修文县的乡镇、街道,阳明文化内容在街面、农村文化广场成了宣传主角。
" 全县各校调集精英,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整理阳明文化,编写‘良知教育’校本课程,如修文十小的《阳明文化进校园读本》,修文八小的《圣地新芽》,修文七小的《心的起点》,修文一中《立志与成长》《立志与成才》等。" 修文县教研中心负责人陆再军说。
在修文十小的良知班,每天清晨手捧阳明经典,端身正坐,齐声诵读,成为学校最靓的风景。
在修文阳明洞,每年研学的学校络绎不绝。诵读阳明经典,感受阳明生活,汲取成长养料。
" 修文一中在《入学通知书》中明确规定背诵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学生通过明确目标和长期诵读王阳明经典著作,以王阳明先生为榜样,激发向上向善的内驱力。" 修文一中校长邓令说。
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使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铸就学生强大的 " 中国心 "。
用革命文化厚植红色底色
" 革命文化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的历史。在修文县,各学校充分利用县内的红色资源——大木村红色教育基地、修文革命烈士公墓、乌栗索桥、六广元庆村等革命纪念地开展研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修文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崔红伟说。
▲修文县乌栗小学学生清明节给革命烈士扫墓
在修文县六屯镇中心小学,每年都有一个特定的德育活动——重走长征路。
学生们高擎红旗,排着长队从六屯街上出发,一路上唱着红歌,浩浩荡荡步行 10 多公里到大木村红色教育基地研学。
" 当年红军进驻大木寨后,帮助这里的百姓挑水、打柴、清理卫生,给百姓开仓放粮,深受大木人民喜爱。他们走后,大木寨百姓就将他们写的标语‘红军是干人的军队’用柴草掩护起来,没有受到破坏,至今 80 多年了 ……"
在大木寨红色标语前,孩子们边听边看,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想到了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想到了过雪山时牺牲的将士,想到了遵义会议 ……
" 红军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 听完讲解的学生曾德静说道," 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重走长征路,徒步往返 20 余公里,才知道红军当年的艰难 , 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那种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
每年的清明节,乌栗小学的学生都会在乌栗下硐扫墓。
"1950 年 7 月 5 日,朱庚申率征粮队由县城赴乌栗布置征粮任务。途经鸡蛋冲,遭百余土匪伏击。朱庚申率领征粮队员沉着还击。激战中,朱庚申腹部中弹,他强忍剧痛,继续指挥战斗 ……" 乌栗小学校长周成余在烈士墓前沉痛地回顾,孩子们眼里噙着泪水。
" 没有革命先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记住他们,好好学习,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的希望。" 学生杨金飞说。
" 我们学习觉得苦,常常偷懒,想想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学生李梦琪说。
脚踏真实土地,亲睹革命遗物,身临战争环境,感受峥嵘岁月。
知红色江山取之不易,知幸福生活源于艰辛。
" 在校内,学校开齐开足思政课程,同时发掘其他课程的革命元素,利用课堂主阵地,发挥数字化现代教育手段作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将红色文化纳入学生的作业、纳入考试内容,确保教育教学效果。" 崔红伟说。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植底气
在修文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学校鲜明的标识。
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随处可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是少先队和团员青年深刻铭记的嘱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是各民族学子融入骨髓的意识和行动。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严格按照小学阶段培养道德情感,中学阶段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高政治素养的要求,开齐开足思政课。" 崔红伟介绍道," 在小学和初中开设《少先队活动课》,每周一课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发挥少先队组织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引领的教育作用,将思政课建设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立体化构建。"
在修文县第一中学,学生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是收听收看《新闻联播》。在修文县第七小学,国旗下的讲话常是 " 我的祖国 "。修文县小箐镇中心小学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参观镇内岩鹰山水库。
岩鹰山水库是 1971 年修文人民在县委原书记张锡林的带领下,投入民兵 1.6 万,全凭双手开山取石夯基垒坝修筑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惠及五个乡镇的百姓。工程体现了修文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和奋斗精神。
" 看到这个雄伟的水库,先辈们在缺粮少吃的情况下建设这样的工程,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么幸福,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学生许桂菊说。
▲修文县第二小学学生在搭建天眼模型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C919 大飞机投用、福建号航母海试 ……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成功与突破,各学校或组织收听收看新闻或播放视频课件,让学生们感受伟大祖国的成就,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激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志雄心。
在修文县第二小学,老师们驱车 230 多公里,带着学子们来到平塘县参观 " 中国天眼 "。听着科学家南仁东建设 " 天眼 " 的故事,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的壮美,科学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
" 参观了天眼,目睹世界上第一台专为监听地外文明无线电信号而制定的旗舰级望远镜的风采,内心非常激动和自豪。感觉这个在我们贵州喀斯特地貌深处里的‘大锅’充满着无限的科学魅力,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崛起,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情,想探索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学生钱晓羽说。
身居高原群山,胸怀世界,不忘初心使命,开拓未来。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修文县将强化思政教育,继续发挥力量根基作用,培育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修文县教育局
编辑 陈亚 / 审核 罗海兰 / 签发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