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成都等地用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共享单车 " 又涨价了 ",起步价从 " 前 15 分钟 1.5 元 " 调整为 " 前 10 分钟 1.5 元 ",节假日更是 " 前 10 分钟 1.8 元 ",调整后,1 小时的骑行费用要近 6 元。
发现
广州成都等地调整起价时长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哈啰、青桔等品牌的共享单车将工作日的起步价从 " 前 15 分钟 1.5 元 " 调整为 " 前 10 分钟 1.5 元 "。超过 10 分钟后,计费标准为每 15 分钟 1 元。调整后,1 小时的骑行费用从 4.5 元上涨至 5.5 元。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成都的节假日和周末起步价均为 1.8 元。南京、武汉、西安等地也采纳了类似的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同计费策略。有用户表示,在成都骑哈啰单车,节假日前 10 分钟收费 1.8 元,后每 15 分钟 1 元,照此计算,1 小时约 5.8 元," 比几年前贵了不少。"
北京的共享单车市场目前仍保持较为稳定的计价方式。北京市场的起步价维持在 1.5 元 /30 分钟的水平,这一价格自 2019 年起已经保持了近五年。
用户
骑车还是坐公交先算账
自 2014 年首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成立以来,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用户对共享单车的评价也从最初的 " 便宜、方便 " 到如今的 " 快骑不起 "。
在 2015、2016 年初期,共享单车的价格极为低廉,单次骑行仅需 0.5 元 / 半小时甚至 0.5 元 /1 小时。然而,随着行业的整合和成本的上升,共享单车企业开始逐步调整价格策略。据了解,起初每 30 分钟 1 元的价格已普遍上涨至 1.5 元,部分企业开始将起价时间缩短到 15 分钟甚至 10 分钟,部分地区骑行 1 小时的价格甚至近 6 元。
对于价格上涨,用户的态度呈现分歧。一些用户认为,共享单车提供了公交和地铁无法覆盖的便利性,即使价格上涨,仍然愿意为之买单。" 共享单车对我来说还是有用的,尤其是上班赶时间,可以快速从地铁赶到公司 ",一位上班族表示,尽管价格上涨,但在必要时刻,共享单车依然是他的首选。
然而,也有网友质疑共享单车涨价后是否失去了经济实惠优势。" 骑行 11 分钟,花费 2.5 元,坐公交不香吗!" 一位用户对涨价后的单车性价比表示不满。有用户更是表示:" 我算了一笔账,从家到办公室坐公交和骑车都是 30 分钟,公交 2 块,共享单车 3.5 块,如果每天上下班都使用共享单车,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一些网友还指出,共享单车的便利性受到停车限制的影响:" 现在共享单车还限定了停车点,商业中心、居民小区附近停车点很少,有时为了停车还要走一段路,感觉并不太方便。"
业内
定价受运营投入显著影响
有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共享单车的定价更多地受到运营投入的显著影响。比如,一般大城市的共享单车价格普遍高于小城市,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运营成本相较于小城市更高,包括车辆的迭代、仓储管理、运维的人工成本等。
" 共享单车的运营周期通常为三年,然而在大城市,由于骑行需求巨大,车辆的耗损速度明显加快,有些车辆不到三年便需提前更换。加之随着管理越来越精细,配备的人力和物力都随之增加 ",另一业内人士表示。
" 近一年来,各地新车换新很多,有的地市甚至要求全量置换,这一方面是基于用户骑行体验的优化,有产品的升级,另一方面,也是新车更符合城市的监管要求和精细化运营需求,这些车型和人员配备、辅助设施的升级,都优于以往,势必在成本上也有相应体现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多位从业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共享单车是一个重资本、重运营、重人力的业务,且需长期持续投入。各个城市的车辆周转量各不一样,对应的运营成本和市场定位也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平台往往会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目前,共享单车行业普遍采用 " 起步价 + 续步价 " 的价格组合。调整起步价带来的收益最为直接。平台会通过 " 提升服务价格 " 或是 " 缩短服务时长 " 实现收益提升,最终各地的起步价差异就更为明显。
有分析认为,从企业的角度," 涨价 "" 降价 " 不同选择的背后,是企业经营策略的不同;但从市民视角,这更是各家企业社会责任感和企业担当的不同,只有考虑用户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 / 北京青年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