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南 2024-08-27
【健康科普】以 “针”治“痛”?中医解密:针灸治疗痛证是靠谱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近 50 年来针灸风行世界,针灸除治疗疑难杂症有特殊效果外,针灸治疗痛证效果得到大众普遍公认。

疼痛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疼痛的经验,但疼痛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引起疼痛,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这里简单谈谈疼痛。

疼痛的特性

疼痛是体内、外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疼痛与听觉、视觉、温度觉等都是感觉,除具有一般感觉的特性外,还有特殊的属性。

(一)疼痛是一种原始感觉。各种刺激,包括机械性、温度性及化学性刺激, 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造成组织损伤,都可引起疼痛,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在人们的观念中,疼痛和疾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疼痛往往成为患者求医的最直接原因。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疼痛是一种警戒信号,由此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防御性反应。

(二)疼痛是一种复合感觉。疼痛的性质除了在程度上有轻有重外,人们对于疼痛的感受也不一致,有刺痛、绞痛、胀痛和烧灼痛等,并含有情绪及经验成分,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复合的感觉。

引起疼痛的常见疾病

(一)神经痛

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疼痛,一般很少突然发生,多由逐渐变化而引起。初起症状并不明显,在病变处及周围感觉迟钝,略呈麻痹状态这种感觉由于不痛,常会被忽略,一旦严重,病情爆发就不易迅速治愈。神经痛有以下几个特征 :

1、疼痛剧烈。

2、疼痛以突然发作居多。

3、疼痛有一定范围,与神经支配区域有关。

4、痛发时在神经近表皮处按压疼痛加剧。

引起神经痛的原因很多,退化及劳损是主要原因。常见的神经痛如下:

①发生在头面部的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后头神经痛、舌咽神经痛。

②发生在颈肩部的神经痛:如颈部神经痛、肩部和臂部神经痛。

③发生在胸部的神经痛:如肋间神经痛、横膈膜神经痛。

④发生在腰腿部的神经痛:如腰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大腿神经痛。

(二)关节炎及软组织疾病引起的疼痛

关节炎的病变部位在关节与软骨,软组织疾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肌肉、肌腱及韧带。

1、常见的关节炎:

①与滑膜炎有关的关节炎:主要常见的疾病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牛皮癣性关节炎等。

②附着点炎症相关性关节炎:如强直性脊柱炎、瑞特综合征以及伴有炎症性肠病的骶髂关节炎等。

③退行性关节炎:这类关节炎包括骨关节炎、骨质疏松及神经源性关节病等。

④晶体性关节炎:主要包括痛风性关节炎及假痛风性关节炎等。

⑤感染性关节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葡萄球菌、淋球菌和结核杆菌等感染,这类关节炎若不及时治疗,炎症因子可能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或破坏受累关节。

2、常见的软组织疾病:

常见的软组织疾病可分为局部性及泛发两大类:

①常见的局部性软组织疾病:如肌腱炎、韧带炎 、筋膜炎、滑囊炎、关节囊炎、肋软骨炎、神经压迫症候群等。

②常见的泛发性软组织疾病:如精神性风湿病、纤维组织炎、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等。

痛证的中医病因

根据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中医一般将病因分为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五脏情志为内因,房室、饮食、跌仆、金刃等所伤为不内外因。痛证的病因则可分为外因、内因和其他三类。

痛证外感六淫中以风邪、寒邪、湿邪、热邪为主。内因常见为气虚、阴虚、血虚、阳虚。其他三类则为瘀血疼痛、气滞疼痛,痰饮疼痛等。

痛证的中医病机

中医治痛证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特色,因此常能取得较好疗效。早在 3000 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疼痛的病因及机制做了详细探讨,将疼痛机制分为以下几点:

1、不通则痛:《血证论》云:"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 即不论伤于何处,为何物所伤,其病机总是败血瘀结于经络,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

2、不松则痛:《素问 · 举痛论篇》言:"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猝然而痛 ";"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黄帝内经》论痛,病因多为寒气,因为寒邪为阴邪,有收引凝滞作用,易伤阳气,造成气血凝滞,经络收引,筋脉拘急而痛。此意即寒气能造成肌肉、筋膜挛缩牵引致痛,这也是西医治痛常用肌肉松驰剂的原因。而《素问 · 调经论篇》说:"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 · 举痛论》说:" 得炅则痛立止。" 意为寒痛喜温。临床上疼痛确以寒者居多,以温药及针灸治疗多能取效亦是最佳选择。

3、不荣则痛:《灵枢 · 本脏》云:"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素问 · 举痛论》言:" 血虚则痛。"《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说:" 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即指出了以虚为主的痛证,为筋脉得不到津血阳气的濡养、温煦,因而拘急收引致痛。

一针疗法治痛特点及手法

一针疗法选穴以远处取穴为主,手法则以平补平泻法为主,而针法有动气、倒马及牵引等。

(一)选穴

①平衡:《标幽赋》言:"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有平衡之作用。

②疏导:《标幽赋》言:"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远处针刺有疏导作用,一般以同名经交经法取用,此外则是以 " 脏腑别通 " 为经络应用之中心思想,如此不仅可治疗多经,而且通过一手一足、一阴一阳、一上一下、一脏一腑达到疏导平衡的作用,更有上下交济的作用。

③记忆:远处取穴系透过高级神经传导,不同于局部浅针取穴,因此有较强之 " 记忆性 " 及 " 储蓄性 ",最适合于现代忙碌者之诊治,不必每天针治, 一周针 2~3 次即有很好的效果。

④安全:取穴以手脚部位最多,取穴灵活、方便而安全,纵然在胸腹腰背部取穴,亦以浅针点刺为主,绝对安全。

(二)手法

一针疗法所用之手法不讲究复杂,仅以动气、倒马、牵引、三刺等简单的平补平泻手法即能达到治病之目的。

1、动气

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决定针刺穴道。

②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即为得气,然后一边捻针一边令患者稍微活动患部,疼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③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患者再活动患部引气。

④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之法,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 疏导病邪。

2、倒马

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在某一穴位施针。

②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③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3、牵引

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在健侧远端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②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作为牵引针。

③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

④令患者稍微活动或按摩痛点后,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也有许多患者当在两端穴位施针时,未用手法即已止痛,这就是两穴相互感应的关系。

⑤收效后根据情况决定出针或留针。留针时,中间需频频或定时捻针以催气。

4、三刺针法

首先是浅刺到皮肤,可疏泄卫分浅表的阳邪,再刺较深可以疏泄营分的阴邪,最后刺入极深,较皮肤的浅层略深一些,刺进肌肉而不到分肉之间,就可以通导谷气,起到补虚之效。

治痛宜忌

1、忌口:俗话说 " 针刺不忌口,白费医家手 "。痛证一般忌生冷寒凉、花生、香蕉、糯米等。

2、活动适宜:如五十肩、半身不遂要活动,骨刺、坐骨神经痛、落枕则不宜多动。

3、保暖:受寒是许多病的诱发原因之一,尤其是风湿疼痛,因此要注意保暖。

来源 黔南州中医医院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关节炎 骨质疏松 牛皮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