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4 日,古马诗集《河西长歌》研讨会举行,来自省内的 40 多位作家、诗人、评论家相聚一堂,围绕古马的诗歌创作、诗集《河西长歌》、甘肃诗歌现状、中国诗歌发展等话题畅所欲言,分享心得,现摘录座谈会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评论家李生滨说,将古马三个高峰(于贵锋语)时期的五六部诗集放在一起,我们发现,古马的诗歌创作在甘肃乃至全国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独特存在,其性情之美好和作品之清新优美,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研讨。古马的诗编织了斑斓丝路上特色鲜明的如花的原野,构筑了情感的淙淙溪流,文字打开了心灵,给阅读者惬意的审美享受。河西走廊,凉州武威,整个甘陇大地自古是丝路商贸往来的核心地带,佛音西来,驼铃远去,交流互惠,新时代诗人们要沉浸中外文化、艺术、文学和诗歌的 " 皇天后土 ",努力创作更好的作品,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因而充实新时代西部诗歌和中国故事的高远抒写。
诗人阳飏说,古马诗歌的成长离不开李老乡的影响,他的诗歌成就应该被作为文学的某种现象来对待。他诗歌中盈溢着古典韵味、民歌谣曲、俚语俗语建构的传统风味,与其现代主义的魔幻书写,二者间的交错与悖反、融合与碰撞,更应该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我们早年的诗歌如当年同饮的三花酒一般平淡,然而好诗人的成长离不开有趣的灵魂和欢乐轶事,诗与酒的深厚情谊赋予古马诗歌鲜活的生命与厚重的灵魂。说句玩笑话,好酒养人也养古马的诗。最后用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话送给在座的各位:" 走在裸露诗歌,用纯酒精写作的道路上。"
诗人人邻说:" 古马的诗歌作为他自己诗歌风格和美学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些特点:一个是有地理坐标。这个地理坐标,不是狭隘固守,而是身心俱在,植物扎根一样地不断深入,不断拓展。真正的作家诗人,都是在看似有限的舞台上,以有限完成无限,成就自己;一个是语言的再造。这种再造不是新造,而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反复尝试,从古典诗歌、民间谣曲、西方现当代诗歌,包括一些地域性的土语俗语中选择吸收、融汇。古马从词汇的选择、句子的组织、语言的节奏和留白,反复斟酌,逐步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系统,完成了诗意呈现。"
诗人阿信说:" 古马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这本诗集将古马的新作旧作合编到一起,尤其是第一首诗《双峰驼》再次阅读时又有了新的体验。古马诗歌的来源广泛,既有对古典的吸收,也有对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汲取,更有河西走廊的地域特色,三者融会贯通,没有刻意拼贴。古马诗歌格调非常明朗,他的内核是温热的。从诗歌语言来看,古马语言节制有力,且这几年语言变化非常大,前期词语的碎片较多,多追求意境,现在语言较为松弛,注意铺陈,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变化。"
作家张存学说:" 古马诗歌的艺术性让人惊叹。一种平常的景象在他笔下变得曲折而幽深,词语的调动与搭配,句子的行走与停留都自然天成,信手而来。而且,根据诗的音调的不同,整首诗的节奏都与其他诗的节奏迥然相异。写诗的古马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中穿行,他破除自我身上的层层障碍而力求走得纯粹、简单。在古马的诗中可以体会到:融入古典不是将古典对象化,也就是说,承接古典是因为古典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它就像日常的生活,鲜活而有力。"
诗人牛庆国说:" 古马的诗,有着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世界诗歌的异域背景。从上世纪 80 年代,古马和他的诗歌朋友一一闪亮步入诗坛,成为甘肃群星璀璨的诗歌天空上,一颗令人瞩目的明星。古马的诗歌有着广阔的背景。河西走廊深厚的历史文化给他以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给他以丰厚的滋养,世界优秀诗歌给他以飞翔的力量。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清新,意象奇崛,有着明晰的辨识度。他是一位才子型的诗人,多年来持续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不断为诗坛奉献着佳作。这本《河西长歌》厚重大气,呈现了他的创作风貌。"
评论家杨光祖说:" 这些书写河西的诗,不仅有着古马个人的生命记忆,而且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天梯古寺》《罗塔什院》《马蹄寺》《河西古道》《去敦煌》等,只看题目,就会给人很久远的想象。古马很在意炼句,他的诗句像锻造而成的剑,闪着寒光,有一种逼人的剑气。杜甫说:‘晚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有一种语言的不可透性,即语言本身的各种意义层次,特别重视节制情绪、感情。他的诗以前节奏比较紧,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走向从容、平和了。"
评论家唐翰存认为,在古马的诗歌里,那些古时的人和物,似乎从来就不曾 " 过时 ",反而可以成为写作最 " 时下 " 的东西。诗人将时间变成可以共享的空间艺术,贯通古物与今物,连带古人与今人,让它们共现于此在的诗意形态之中。古马对地域空间特别是故土空间有一种念兹在兹、无法割舍的认同,这形成了一种题材上的偏向。" 历史 " 也被他的 " 思维 " 收入囊中,某种程度上他又能够将空间时间化,这两方面结合,大致成就了古马诗歌今天的面貌。
评论家白晓霞说,在河西走廊丰富历史文化宝藏与个人学养禀赋的加持之下,古马能将看似悖论的诗歌审美选择进行神奇升华。细致表达美好人性共识、关注人类普遍精神困境的现代主义诗学精神与关注西部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底色巧妙熔于一炉。此外,精英式书卷气与民间文艺营养内核的巧妙互文,形成了古马诗歌的辨识度。
诗人于贵锋说,《河西长歌》是一部 " 情感地理志 ",是一部 " 精神成长史 ",是古马献给故乡及其亲人的长歌。古马出生、长大的武威,是他 " 长歌 " 的中心。如果说西风曾经雕塑了古马,现在,数十年的岁月雕塑了一匹 " 双峰驼 "。如他在诗中写道:" 是的 / 有人说,他们看见过我的双峰驼 / 他们到过曼德拉山最高的山峰 "。
诗人王强说,在民歌和古典的交汇领域,新诗史上,甘肃诗人古马最为成功。古马 90 年代在《诗刊》上发表了题为《胭脂牛角》的一组诗,其中有一首名为《焉支花》,我最为喜欢,念念不忘。如果诗学上也可以套用书法美学的用语的话,我把这首诗定为神品,新诗的花园,能品俯首皆拾,妙品不少见,在民歌和古典的交汇点上,神品,独此一首。所以我常说在民歌和古典的结合上,我们的古马,独步天下。这是古马在新诗史上的特出之处。面对古马诗集《河西长歌》,要我在课堂上选讲的话,我会重点讲题目非常奇怪的一首《寄自丝绸之路某个古代驿站的八封信》。《焉支花》,神品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评诗有个常用的,也可能会引起朋友们诟病的说法,叫 " 史诗 ",我认为《八封信》就是史诗。
硕士生纪琳娜认为,对于 " 月 " 的描写古已有之,作为历代被诗人所书写的意象,月已经被喻为诗人的 " 旧矿山 ",但在这里,古马让 " 月 " 又焕发了新机,有了新的书写可能。在《凉州月》中月是 " 苦杏仁 ",能散淡淡的清香,是我和母亲连接的渠道。在《薄暮杂句》中寄希望乌鸦能以明月的形象出现在自己的诗里。在《瓜州月》中月成了我眼角的热泪。《如约》中月像是一位好友,将羊毛的银毡披在我们身上。《山行》中星辰是河水中永远数不完的废铜烂铁等等。对月意象的创造性描写使得古老的意象变得鲜活起来,诗中很多意象都是如此,古马没有拘泥于古典思维,而是带有现代性的创造。
博士生刘晋汝说,失落的存在只有在诗歌世界才能找到出路,正如里尔克所言,在诗歌建构的广阔天地中 " 万物各自有它的世界,共同组成一个真实、严肃、生存着的共和国 "。古马在这种语境下,以个体 " 历史化想象 " 的自觉创作,在当代多元并举、众声喧哗的诗歌场域,以其独有的 " 寂静 " 语义丛集钩撢西部风土,在 " 物 - 我 - 词 " 的经验变构中 " 喧腾 " 诗歌隐喻,寂静与喧腾的二律背反由此成为古马诗歌创作之鹄。
责任编辑:赵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