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4-09-05
刘醒龙《听漏》:在考古里识人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他曾是水利局的临时工,后来成为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知名作家,他最初的梦想被他记录在《此生只想当中尉》这篇文章中。

不久前,写作四十余年的刘醒龙以考古和青铜器为背景创作的长篇新作《听漏》出版,反响热烈。近日,他又做客央视《读书》栏目,与观众共解《听漏》之谜。

九鼎七簋的谜团

《听漏》讲述了 20 世纪 60 年代,青铜重器九鼎七簋出土,按照礼器制度,天子九鼎,应该配八簋。九鼎七簋为何缺失一簋,成为考古界的未解之谜。

发誓不碰青铜器的专家马跃之,因为一封甲骨文写就的预警信,重回青铜器研究现场,主持九鼎七簋课题组。调查中,他发现人心之神秘远胜器物:有人视九鼎七簋为晋身之阶,有人借职务之便私藏文物,有人以文物设局窥测命运,而他自己,似乎也只是一颗棋子 …… 随着身怀听漏绝技的 " 听漏工 " 浮出水面,谜团渐渐揭开,人间却还隐藏着更加惊心动魄的命运。

刘醒龙在《听漏》中设置了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写九鼎七簋。" 我们都知道九鼎,但很多博物馆的不是真正的九鼎,真正的九鼎叫列鼎。而且,九鼎八簋是标配。有史以来第一次出土的九鼎是 1966 年在湖北京山,却是九鼎七簋,为什么少了一个簋,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破绽,这为我的写作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 刘醒龙说。

而小说的另一条暗线,则是在这部小说里呈现的一个特别的职业,叫 " 听漏人 "。

夜静时分,听漏人独自在幽暗街巷逡巡,凭借一根铁棍和自己的耳力,他们能比科技仪器更迅速地发觉地下管道的渗漏之处。尽管如此,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这样一种仿佛背时的行业,为什么至今还需要它的存在呢?据说," 听漏 " 有很多需要严格恪守的职业行规,其中一条:一天只能说十句话。因为,所有夜里发生的秘密,都不能宣诸于口,有一些敬畏存在于人心。书里说," 听漏人 " 全国加起来还不到二十个,而该地只是因为地铁站建设与考古场地有关联,才需要这么一个,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听漏人,成为解开各种谜团的关键。

▲刘醒龙 ‍‍

《听漏》是如何写就的

2004 年,因为一个机缘,刘醒龙去了湖北省博物馆,见到曾侯乙尊盘,一看到就傻眼了,获得了写就一部好小说的暗示。这个念头缠了刘醒龙十年之后,真的变成了小说《蟠虺》。而正好是《蟠虺》付印的那个时间段,考古队员将《蟠虺》中假设的 " 曾侯丙 " 发掘出来了。基于这不同寻常的缘分,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提议,何不再写一部 " 青铜重器之二 "。

2022 年秋天,刘醒龙终于正式动笔。到 2022 年 12 月中旬,已经写了近 10 万字。没想到,一场病让他在医院一待就是 21 天。出院后,在家静养的半年里,与文学相关的一切都被抛得无影无踪,直到 2023 年夏天,同家人们一道到英山县桃花冲顶上的小岐岭避暑,他才又将电脑打开,继续写作。

现实生活虽然不是对文学的唯一恩泽,却是恩泽的最大源泉。

《听漏》中有一句话," 以考古形式发现的东西,如果没有进一步完善人的精神生活,就与挖出来的破铜烂铁没有太大区别。" 这话明里是说考古,其实是指包括治病在内的人的一切行为,作为个人大病一场后应当如此。

2023 年秋天,刘醒龙在位于武汉南郊的房子里独自待了 4 个月,一边写《听漏》,一边打理自家的菜地与花木,直到年末的最后一天,约 40 万字的初稿大体完成,才回到市中心的住所过冬。而无论是在郊区写初稿,还是回到市中心修改第二稿和第三稿,刘醒龙似乎更惦记自己亲手种下的蔬菜,还有朋友千里迢迢寄来的黑牡丹等花卉。只要一想起它们,哪怕最需要一气呵成的段落,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放下,去菜地或者花园,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伺候好了,才重新捡起丢在键盘上的灵感。

" 从事写作多年,从青年作家熬成别人嘴里的 " 老作家 ",真正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美妙趣味,这还是第一次。" 从菜园回到书房,或者从书房进到菜园,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之后,刘醒龙将这种从未有过的反应称之为激情,而且是一种与愤世嫉俗完全不同却更靠谱的激情。

‍‍

《听漏》不光写考古

《听漏》虽有 500 多页,但情节紧张,悬疑感强,同时,小说也在历史谜底的揭开和情感身世的追溯中,展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辨。难得的是,在密集的考古知识、传奇的故事情节之外,小说还蕴藏着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

比如,小说中对几位人物身世谜团的叙述,其实蕴含着从历史深处贯穿至今的 " 情义 "。刘醒龙说,两周时期最了不起的人文精神是春秋大义。后人说情义时,在背后支撑的文化伦理也是这些。《听漏》有一段闲笔:" 武汉三镇的骗子都是文骗,不像其他地方的骗子,文的不行就来武的。武汉三镇的骗子还有点荣誉感,一旦被当众识破,就会觉得自己水平不够高明,发一声哄笑,赶紧走人 "。情义之事不只是高山仰止的高大上,而是溶解在人间烟火中,哪怕是街头巷尾的小骗子,在行为举止上也有所表现。

除此之外,在写考古、文物时,刘醒龙也在小说中写了不少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比如,小说中写道:" 在历史面前,最能体现王者之气的青铜重器非鼎簋莫属。在辉煌的朝代,青铜鼎簋会让这种辉煌更加灿烂。在衰竭的王朝,青铜鼎簋会将这种衰竭衬托得更加残败。"

《听漏》中的主要人物是知识分子,而对这一群体的文学描写,显然也寄托了作者的自我文学期许:" 在贫穷且没有任何地位的时期,一介书生更容易显出知识的品格;相反,在既有点钱,又有点社会地位的时候,做一名纯粹的知识分子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在青铜时代,读书人名节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生死富贵。千年之后,有些话看上去似乎不再说了,有些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也看不到了,但骨子里依然存在。文学有责任将看不见的生命气质从肉体中提取出来,用修辞和故事进行传播。"

来源 贵阳晚报、央视《读书》栏目、《泉州晚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博物馆 央视 浮出水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