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回忆里,都有忘不掉的老师。
他们,从文学到艺术,从天文到地理,似乎无所不知,永远精力充沛;
他们,用一支粉笔,守护三尺讲台,教会我们坦荡做人的道理,闯荡世界的本领;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的平凡;
他们,是童年的守护者,也是人生的引路人,勾勒出我们成长的样子,呵护着我们五彩斑斓的梦;
他们,陪伴我们一程却影响我们一生 ……
1
" 她们后面的人生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 燃灯校长 " 张桂梅身患骨瘤、风湿等多种疾病,却照亮了无数大山贫困女孩的人生。
自从 2008 年,担任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
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以来,张桂梅十几年如一日,把精力都投在学生身上,即便身体已大不如前,连爬楼梯都十分吃力,每天清晨
她都会坐着宿管员的电动车,到教学楼为学生们开灯。每年高考期间,她会坚持为毕业生加油送考。
三年时间,知识倾囊相授,离别之际学生的一点一滴,她要亲自关心照料。
曾经,当被问到 " 这辈子的价值在哪 ",张桂梅回答:" 她们后面的人生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2
" 如果我哪天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
▲这是朱锐教授最后一次在课堂上授课。
从教 30 多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最爱的就是 " 教书 "。
2022 年 8 月底,朱锐确诊癌症,治疗一段时间后,放不下学生的他选择重新走上讲台,让生命燃至 " 最后一课 "。
" 如果我哪天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感到骄傲。" 癌症晚期的他需服下大量止痛片,才能支撑上完一节课。即使生病
,朱锐也从未取消一次课程,也没有一节课中途休息过。
"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人随时随地都应发光发热,这是我一直保持的人生态度。" 这是朱锐生前说的一句话
3
" 只要孩子们需要,就会作最长情的陪伴。"
赵兴洲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他叫赵兴洲,原是上海市嘉定区杨柳初级中学的老师。临近退休时,他参加了援青支教工作来到海拔约 4000 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担任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音乐教师。
当他看到学校没有音乐老师,学生们也从来没上过音乐课,仅存的乐器年久失修时,心里暗下决心:要竭尽全力,为这里的孩子们学习音乐打下基础,这里的孩子不能没有音乐!
赵老师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不顾高寒缺氧的不适,他夜里独自一人把乐器都修理了一遍。
一周后,这座高原音乐教室第一次响起了钢琴声,他从最基础的乐理开始教起,通过编写汉语课件,教孩子们识谱、打节拍、演奏乐器。
一年时间,赵兴洲还谱写了七首歌曲,有一首专为这所中学谱写的汉语校歌《神山的花园》。
▲ 2020 年 9 月,赵兴洲重返校园,孩子们热情地向他问好。
赵兴洲完成支教任务后不久,再次启程来到青藏高原,他搭了一座 " 音乐桥梁 ",把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们带到上海进行了一场演出。
▲演出结束,学生们与赵兴洲拥抱。
赵兴洲说,只要孩子们需要,自己就会作最长情的陪伴,让他们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寒来暑往,披星戴月,毫无保留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智慧与爱心。
时光匆匆,可能我们与老师再次相见时,岁月已在他们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但不变的是,无论你年华几许,身处何方,老师依然牵挂着你。
今天是第 40 个教师节,让我们衷心地问候一声,老师,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来源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