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末,国务院和陕西省政府相继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2017 年 9 月 9 日,全新版本的 " 鄠邑区 " 正式揭牌。
今年 9 月 9 日,是鄠邑区挂牌 7 周年纪念日。
鄠邑区(图:网络)
" 撤县设区(市)" 是近三十年间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主流,虽然行政区划级别没有变,但市辖区和县级市在职能部门设置方面会有极大变化,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会变得更加多元,主要体现在获得省、市政府更多的资源倾斜,从而提升当地投资空间,并进一步助推整个地区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带来的提振效应是肉眼可见的。
此外,县改区之后,层级上就相当于融入了 " 主城区 ",大家都变成了 " 城里人 ",当地的公路、水利、电气、通讯等城市化建设都被纳入市区统一规划,科教文卫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会向市区标准看齐,对于民生显然都是巨大利好。最后,西安作为副省级城市,市辖区领导班子的行政级别相当于副厅级,所以县改区对于整个地域,都能带来全方位的 " 脱胎换骨 "。
从 2003 年开始,户县的 " 撤县设区 " 之路跌跌撞撞走了 13 年,经历了 4 次失败才终于如愿以偿。只是如今回头审视这段曲折的经历,已经度过 7 岁生日的鄠邑区从中获得的福利,似乎与它十几年间所受到的磨难并不匹配。
1
让 " 老西安 " 尤其是 " 老户县 " 们接受 " 鄠邑区 " 这个新名字有多难?事实是直到现在,鄠邑区在绝大多数西安人的嘴里,依然被称呼为 " 户县 "。
这和语言学上的 " 省力 " 思维无关,相比于隔壁的渭南人民很快就接受了两个音节的 " 华县 " 变为三个音节的 " 华州区 ",户县人进入新角色的速度明显慢了很多,最大的 " 毒瘤 " 当属新名称里的那个 " 鄠 " 字,既难认,又难写。
高清 " 鄠 " 字(图:网络)
要说户县人不愿意认 " 鄠邑 " 这个名字,把锅全甩到 " 鄠 " 字头上多少也有点冤,毕竟人在历史上本来就叫这名:" 鄠邑 " 之称,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 年),秦国迁都咸阳后首设鄠县。此后 " 鄠县 " 作为地名,沿用了两千多年。
直到 1964 年,国务院公布《简化字总表》,其中吸纳了郭沫若、胡乔木等学者的建议,对一批含有生僻字的地名进行了改名,陕西尤为 " 重灾区 ",包括盩厔(周至)、邠县(彬县)、汧阳(千阳)在内的 14 个地名都被 " 动刀 ",鄠县也在其内,被改名为 " 户县 "。
然后,户县改区之后,难读难写的那个 " 鄠 " 字又秽土转生了——按专家们的说法:" 鄠县 " 的名字在历史上使用了两千多年," 户县 " 却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如果放弃历史更悠久的 " 鄠 ",那么就相当于文化传承的断裂,这是很可惜的。
《简化字总表》中改 " 鄠县 " 为 " 户县 "
(图:网络)
然而改回 " 鄠邑 " 的现实结果却是: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所谓的 " 文化内涵 " 的提升,大部分的本地人仍然在固执地叫着 " 户县 " 这个名字。而在外地人的口中,对 " 鄠邑 " 的称呼更是让人恶向胆边生:鄂邑区、鄂巴区、乃至 " 恶霸区 " 这样的谐音烂梗一度泛滥。
更不用说还有户县所打造出的一系列土特产品牌诸如户县农民画、户县凉皮、户县软面、" 户太八号 " 葡萄 ...... 早已成为当地的文旅符号,家喻户晓,现在难道也要把这些 " 没文化 " 的名字统统改了吗?
为了把招牌上的 " 县 " 字改成 " 区 ",户县用了整整 13 年时间,可是好不容易才申请到的这个 " 区 " 字,好像也并没有让户县的招牌更加亮眼。
2
撤县设区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与主城区的融合,让 " 农民 " 变成 " 市民 ",获得市民的保障和待遇。
说简单点,就是要让这个县加速城镇化,让居民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
秦镇街头(图:网络)
如果单看数据的话,鄠邑这七年的发展不仅仅是 " 惊艳 ",完全可以用 " 强势 " 来形容。
从 GDP 增长曲线来看,变身鄠邑区之前,户县的 GDP 总量虽然也是连年稳中有升,但势头非常缓慢:从 2013 年到 2016 年三年的总增长只有 16 亿元多(从 146.32 亿增加到 162.81 亿)。正式设区之后,鄠邑的经济立刻平步青云,白日飞升,仅 2017 年全年就实现 GDP197.41 亿元,比上年整整增加了 10.1 个百分点。此后从 2018 年到 2023 年,鄠邑区 GDP 从 217.26 亿元一路狂飙到了 406.39 亿元,翻了近一倍。且除 2023 年外,其余几年 GDP 增速均为全省第一,最高的一次接近 30%。并且在去年,鄠邑区还时隔近 20 年首度杀回了陕西县域经济总量的前十强,排名全陕第七,并且和排名第五、六的定边、横山等 " 煤老板 " 代表差距极微。
所以,县改区给户县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
2019~2023 年鄠邑区 GDP 总量及增长速度
(图:鄠邑区人民政府官网)
但是另一边,鄠邑街头的实景,却让人完全看不出来,这里是尊贵的 " 陕西十强县(区)"。
县改区一个最主要的指标,即所谓 " 城镇化 ",根据鄠邑区政府今年 4 月公布的数据,全区的城镇化率已达 44.95%。但是数据发布同期的秦渡、大王、苍游等地,却仍然有着大片的荒地,给人一种 " 农村 " 的强烈既视感。这些还都是临近西安甚至和西安直接接壤的地区,尚且丝毫没有 " 城区 " 的风范,更远一点的地方是什么水平,只怕更难以乐观了。
3
在大众最重视的交通这一方面,鄠邑这些年发展得也是一言难尽。
户县虽然紧邻西安,但历史上由于长期受限于交通不发达,受到主城区的经济辐射有限,因此自身发展一度缓慢。如今虽然有了 " 市辖区 " 的名分,却仍然是举目无亲,四顾茫然,想去什么地方还是得兜兜转转老半天,颇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西安地铁线路规划图(图:网络)
就拿地铁来说,西安地铁最早规划时,至少有三条线路跟户县都能扯上关系。结果十几年过去了,原本规划 " 贯穿长安区东西并连接鄠邑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航天基地、浐河地区 " 的地铁 15 号线,现在最远只到细柳,虽说这只是 " 一期工程 ",但谁也不知道二期三期还要等到何年何月,也没人能保证最后一定能通鄠邑;原计划通到鄠邑涝店余姚村的 5 号线,现在到交大创新港就戛然而止;6 号线当初开工的时候就嚷嚷 " 户县人可以坐地铁进城了 ",结果最后只修到了国际医学中心,硬要说的话离鄠邑确实也没多远,但终究是到不了鄠邑。
鄠邑人翘首以盼的三条地铁,就这样都完美地绕开了鄠邑,形成了一圈 " 环鄠邑地铁带 ",这真是让广大鄠邑群众欲哭无泪。
西鄠快速干道施工现场(图:网络)
除了至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地铁,鄠邑还有一个西安画的大饼等了十多年还没吃到嘴里:西鄠快速干道。作为西安市政府的 " 重点道路建设 ",西鄠快速干道修了差不多十年,开工两三次,到现在还悬在半空中。
从 2023 年起,就不断有西安市民在 " 领导留言板 " 上反映,称西鄠快速干道施工进展缓慢,目前得到的最新回复是 " 待完成全线土地手续报批后,项目将全面开工建设,预计 2025 年底完工 "。但就目前工程还没冲出鄠邑区,鄠邑以外的部分更是基本没有动弹的现状来看,恐怕很难会有人能对 "2025 年底完工 " 感到乐观。
4
一个比较讽刺的事实是:鄠邑把西安当作带动他们发展的 " 发动机 ",但在西安眼里,鄠邑却好像是一个 " 拖油瓶 ",西安似乎并不具备足够的动力来带动鄠邑,反而总想着把这个 " 包袱 " 甩掉。
西安高新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图:网络)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西安不仅没有带着鄠邑一起玩的意思,甚至还时不时从鄠邑身上吸血——需要地皮了,从鄠邑的草堂割走一块肉,打造了一个 " 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 ",挂靠高新区管理。按理,这个 " 科技产业基地 " 应该承担着带动草堂包括庞光、秦渡这些周边地区,乃至更远一点的余下、石井的发展,结果却像地铁一样直接把整个鄠邑都给跳过去了,跑到了周至的集贤、九峰去另辟蹊径。同病相怜的还有另一边的大王,被西咸新区挖走,空有个 " 新区重要组成部分 " 的头衔,却是爹不疼娘不爱,没怎么捞到好处,几乎沦落到了被遗忘的角落。
撤县设区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产业培育、城市建管、城乡统筹、生态文明、民生福祉、改革创新等多个方面。一个县究竟适不适合纳入市区?又应不应该纳入市区?一旦转型成为市区,其是否担当得起城镇发展的强度和速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县改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远不是只要有了几个钱,就能简单粗暴地实现阶级跃迁的。
《鄠县县志》(图:网络)
户县为了变成鄠邑区,努力了 13 年,正式改区也已经满 7 年,纸面上的成绩称得上光鲜,但成功与否,只有老百姓才有资格评价。
至少目前来看,西安对鄠邑的定义,似乎更接近于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的 " 鸡肋 " 一般的存在 ......
来源 / 今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