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花都区集群街 2 号,一座看似平凡的五层小楼正悄然成为焦点。这栋小楼虽不起眼,却吸引了全国各地住建部门的目光,纷纷前来参观 " 取经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 墙体轻轻一摸,就有土灰掉落下来。" 业主钟彩兰、徐耀通告诉记者,这座近 50 年楼龄的旧房子曾饱受漏水之苦,墙体脆弱,一触即落。
面对 " 老房子 "
业主们作了 " 前所未有 " 的决定
面对这座 " 旧得不能再旧 " 的房子,等待政府征拆遥遥无期,而小修小补又难以根治问题。于是,业主们作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原地推倒重建。
这里的 " 推倒重建 "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或开发商主导,而是由产权人自行筹资、拆除、重建、改造。关键在于,这一过程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住户的共识:重建的建筑不要 " 长高长胖 ",但内部结构可以进行优化。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丰盛居委会主任曾燕娜详细介绍道,经过细致测算,整个拆除重建项目,包括拆除旧楼、新楼建设以及基本装修在内,每平方米的成本约为 4600 元。
要实现这一目标,如何统一业主们的想法成了首要难题。为此,居委会召开了 9 次居民大会,进行了 48 次入户走访。面对资金困难的业主,居委会还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开通贷款绿色通道,帮助解决资金筹集难题。同时,设立共管账户,由社区居委会监督资金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如今,这栋小楼已顺利封顶,即将在年底交付使用。业主代表兴奋地带领大家参观新样板房:" 楼梯加宽到了 1.2 米,以前是 90 厘米;房间内采光非常好;还装了电梯和管道煤气,既省钱又方便!" 这些变化让居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 " 甲方 " 和 " 乙方 " 事件中
政府担起 " 协调方 "
与此同时,政府不仅 " 顺势而为 ",还因势利导:虽然是居民自拆自建,却没有因此无为而治。他们积极搭建议事平台,引入规划设计、施工、金融机构等专业力量,并从资金补助、简化手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虽然资金由居民自筹,在原本只有 " 甲方 " 和 " 乙方 " 事件中,当起了 " 协调方 "。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处二级主任科员蒋晓兵表示,这是广东省首例业主自我筹资自拆自建的城市更新项目。在老城区腾挪空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一项目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为城市更新探索出了新的路径和模式。
虽然小楼 " 个子 " 不高,但拔节 " 生长 " 的每一层都打破了惯例和约束。人们期待它早日拔地而起,更在新的一砖一瓦里,带来更多新意。
还有不少问题
阻碍着老旧小区的 " 重生 "
把原有的老房子彻底拆除,按照原来的户数、格局和面积,重建一栋新楼,称为 " 原拆原建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本网此前也做过深度调查,详情(" 老破小 " 楼房 " 原拆原建 ",理想与现实有多远?)
调查显示,还有不少问题,卡住了许多希望走上 " 重生 " 之路的老旧楼房业主。重建的钱由谁出、出多少?一些房屋的原产权单位破产多年,还有一些房屋更换了产权单位。这些,都是阻碍着老旧小区 " 重生 " 的障碍。
北京一处 " 原拆原建 " 的西城区桦皮厂胡同 8 号楼,与其他楼房相比,这栋楼的居民并不多,只有 1 梯 4 户 5 层,共计 20 户。居民越多,达成一致就越难。于天昊摄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老旧小区数量达到 16 万个,涉及居民 4200 万户,建筑面积 40 亿平米,需要综合改造的老旧小区总投资额超过 4 万亿。
大量亟待跟上时代步伐的老旧小区在等待蜕变。
" 原拆原建 " 的探索可以说是城市更新趋势中的一种新的尝试,但却并非唯一解。
" 城市更新,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比如通过城中村改造和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储备并举、鼓励企业将一些土地盘活利用等方式,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开发建设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肖超伟表示。" 作为城市更新的模式之一,‘原拆原建’其实也有局限性。我们其实还有有机更新、综合改造等多种手段,共同推动城市朝着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安居方能乐业。相信在各地探索尝试之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无数老房子,会迎来它们命运的新起点。
来源: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