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红的宿命是 " 翻车 "?
因为没有意识到 " 重视品牌 " 是唯一出路!
传统企业,无论大小,亦然。
GG!
一直 " 装死 " 的三只羊,也许装着装着就真硬了。
这个长期饱受质疑的头部直播电商机构,正在遭遇成名以来最大的声誉危机:
· 主管部门对三只羊集团立案调查加码升级,从市场监督管理局扩大为与商务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调查。
· 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连续点名批评,认为 " 装聋作哑的三只羊集团,要为违法违规付出应有的代价 ",自媒体普遍对其唱衰。
· 直播间遭遇 " 停播 - 复播(充斥大量恶评)- 再次停播 " 恶性循环,再次复播后销量直线下滑。
· " 兄弟们 " 正在离三只羊而去。网络数据显示,疯狂小杨哥抖音账号近 30 天掉粉超 200 万。
" 扎客舆情公关 " 经过复盘后发现,造成三只羊如此局面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
眼里从来只有 GMV,视 " 品牌 " 和 " 声誉 " 如无物。
由此,在三只羊身上所发生的的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Q1:为何被辛巴贴脸开大后,宁省 2 亿赔付,也不要千亿品牌效应?
A:因为政府之前都没有处罚(卢文庆自爆),能省为什么不省?完全意识不到对品牌效应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要知道,三只羊集团的市值一度超过 1000 亿。如今还剩多少?
Q2:为何风口浪尖上还要卖涉嫌误导消费者的 " 美诚月饼 "?
A:因为已经合作三年,卖了 100 多万单(小杨哥直播间说辞),保守估算 GMV2 个亿左右,佣金至少大几千万,诱惑大到足以铤而走险。结果很明显,辛巴的撕咬并不致命,自己作死才要命!
Q3:为何应对舆情一错再错?
A:因为深信 "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总想着巧言令色、逃避责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殊不知声誉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持续受损后几乎不可逆转。
谁说互联网没有记忆?媒体和网友们新账旧账正在一起算,产生了一系列次生舆情,比如:三只羊沈阳分公司被曝去年盛大开业后,第二天就没人办公了;三只羊开香港分公司是为了润出去 ……
Q4:为何 30 天粉丝锐减 200 多万?
A:因为嘴里喊着兄弟,心里全是 " 算计 "。当眼里只有 GMV 的时候,看谁都是 " 韭菜 ",所以企图用一行小字规避所有风险(" 本产品销售者为购物链接所属的店铺经营者,而非本直播间 / 橱窗 "),如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心里没有品牌和用户的企业,终将自食恶果。
相由心生。细心的网友再看疯狂小杨哥时,发现他的面相早已经变了。三只羊还在扑腾(强行全面复播、只字不提月饼事件),但是随着官方调查的升级,结局或已注定。
" 扎客舆情公关 " 借这个反面案例,给网红 IP 和传统企业提 "2 个醒 +1 个建议 ":
" 品牌认知错觉 " 产生的盲点会致命
认知产生偏差,决策就会谬以千里。
有两类老板极其容易产生 " 品牌认知错觉 ",让思维进入盲区:
第一类:" 无知 " 型
毫无品牌概念和认知,核心重点全放在销售上,特别是从销售干起的老板,会认为 GMV 和利润就是企业的一切。
类似 " 疯狂小杨哥 ",认为粉丝够多、流量够高,就能赚钱。他们忽略了一个逻辑,没有用户留存的 GMV 是不可持续的。而要留存客户,就要讲好品牌故事(IP 人设)、维护品牌形象 / 口碑,否则粉丝、流量都只能是昙花一现。
第二类:" 自负 " 型
认为自己规模足够大,品牌人尽皆知,各项指标都很好,不需要再在品牌建设上进行投入。就像一个明星刚刚拥有知名度,就开始耍大牌,很容易引起 " 民愤 ",导致辛辛苦苦很多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两类老板从来不会在品牌建设上投入一分钱,更遑论建立品牌部门或者跟第三方机构合作。其实,但凡疯狂小杨哥出事后能拿出一辆跑车的钱,虚心请个第三方出出主意、给点策略,也至于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坏就坏在,他们明明已经让企业染上了一堆 " 品牌病 ",但是小病不治、大病难医。等到企业即将一朝呜呼的时候,发现粉丝再多、流量再大、知名度再高都没用,高楼崩塌仅需一秒,只能自我哀叹一句:" 时也,命也!"
他们也许会有各种不解和怨天尤人,但是从来没有发现真相只有一个——德不配位。
" 不受伤 " 不知道品牌多脆弱
理念决定高度,思维决定思路。
还有另外两类老板,尝过品牌的甜头,也明白品牌的重要性,但是格局打不开、思路有点窄:
第一类:" 压榨 " 型
指望招一个 " 专业强、资源多 " 的品牌总监,把品牌运营、媒介、公关、推广的活儿全干了,把他们在其他公司攒下的资源全部拉来为己所用,用完了换一个人再来一遍。
很多品牌从业者不是不懂这类老板在打什么算盘,但是为了 " 碎银二两 " 不得不向老板折腰。
第二类:" 聪明 " 型
总想着 " 花小钱办大事 ",认为这是企业降本增效屡试不爽的办法。
这类老板往往会用一帮对品牌不专业的人,去干一堆不专业的事情。比如从营销条线提拔一个策划干品牌,或者从媒体里挖一个资深记者或者部门领导空降担任品牌负责人,搞个答谢宴就认为维护了媒体关系,送点伴手礼就认为堵住了风险源头。
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还可能起了反作用,浪费了一大堆不该花的钱。
这两类老板一定要等到发生舆情事件、品牌受到伤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才知道 " 有多肉痛 ",才会想起来一定要 " 用对的人在对的阶段做对的事情 ",该花的钱一定要舍得花。
如何让品牌越来越健康?
简单来说,就两句话:
一、远离品牌风险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扎客舆情公关 " 认为实现品牌健康的指导思想共 12 个字:"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这里的 " 病 ",是指因舆情或者突发事件给品牌带来的伤害。具体来说:
1、未 " 病 " 先防——建立品牌风险防御体系,比如贯彻品牌理念和文化、打造品牌管理组织、全面排查品牌风险、监测舆情实时预警、组织应急事件演练等。
2、既 " 病 " 防变——精准快速处置舆情,防止舆情发酵或者产生次生舆情。
3、" 病 " 后防复——彻底肃清品牌风险源,杜绝再次发生舆情的可能性。
二、拓宽品牌护城河
良好的品牌声誉,关键时候能 " 保命 "。
就像一个演员,有一两部好作品傍身,私生活检点,公众形象正面,热心公益事业。那 TA 不仅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即使真有一些谣言或者演技扑街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缓冲空间。
那么,如何多维度拓宽品牌护城河呢?" 扎客舆情公关 " 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品牌引领,产品先行,服务托底。
2、系统化开展品牌宣传,优化媒体关系,品牌费用不与销售效果直接挂钩。
3、对品牌风险 " 零容忍 ",提高全员主动防范风险、维护品牌的意识。
4、对舆情事件 " 高敏感 ",设立风险等级判定标准和应急响应机制,并设立专项应急资金,该赔的马上赔、赔到位,这一点 " 胖东来 " 已经给大家打了样," 交个朋友 " 和罗永浩也学到了点皮毛。
最后,说回三只羊。无论是疯狂大小杨,还是卢文庆,一直选择回避舆情、逃避责任,本质上还是对品牌和声誉缺少敬畏,认为自己做得这么大,不可能轻易倒掉。
但是,再大能大得过恒大吗?况且,论对品牌的重视程度,恒大说第二,有人敢说第一吗?"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恒大品牌 ",据说这个理念每一个在恒大上过班的人都能脱口而出。
更不用说恒大遍布全国的庞大品牌体系,其运转效能之高、执行力之强、颗粒度之细在业内是出名了的,堪称品牌公关界的 " 黄埔军校 "。
靠着这么一支队伍,恒大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彩色的。公司正常时期助力品牌提升和营销推广,多事之秋能出奇招救公司于水火,比如《恒大集团对广东省政府的恳请信》就是出自恒大品牌之手,某工地重大事故由于处置得当,没有让恒大像碧桂园一样不得不选择全国停工,这对高周转的企业来说,挽回的损失折算下来,三只羊可能要没日没夜播个一年半载才赚得到。
有人说,在恒大暴雷前 3 年,品牌系统是全集团最忙的部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恒大依托多年构筑的品牌护城河,强行续命 1-3 年。可惜的是,后期许家印陷入 " 信息茧房 ",高管们迎合他膨胀的心理,只报喜不报忧,终落得 " 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 的下场。
恒大尚且如此。所以真的不知道,卢文庆酒后直播撒野到底是在狂什么?三只羊集团有什么狂的资本?它最大的底气只能是声誉,失去声誉、失去粉丝、失去一切。
如果再看到顶流品牌三只羊,您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什么?欢迎留言交流。
END
本期观舆者 / 鹿鸣明 监制 / 清醒
出品 | 扎客舆情公关
ZACH 舆情公关进驻媒体平台矩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