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2024-09-23
武汉地铁17大问题,怎么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第一,线路设置扭曲。

因为当年都觉得地铁线路不会批很多,要充分利用每一条线路的机会,尽可能多的经过商圈和居民区,于是 2~4 号线就成了现在这样扭曲的样子。不但增加了运距,限制了速度,而目给未来的线网规划带来很大困难。

1 号线走向、设站、规模不合理。究其原因就是一号线全线高架,地下站 fgw 不批,拿着轻轨的名义修的地铁。因为全线高架,所以从黄埔路到太平洋站全部不能在解放大道设站,导致同济医院、宝丰路段无地铁,交通十分拥堵。

4B 编组限制了 1 号线的运能上限。明明客流量不是武汉地铁最高,但是该挤死人的时候比谁都挤。部分站台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甚至有的无上行电梯。如果时光倒流,放弃这个高架 1 号线,而在解放大道铺设地下 6B 预留 8B 的 1 号线该有多好。

希望某个平行世界的武汉是这样的吧。

第二,2 号线初期建设不合理,严重低估了光谷的出行需要。

前期对于客流的预计过于悲观 ( 受 1 号线客流惨淡的影响 ) ,导致 2 号线的承载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一方面是运能不足,另一方面是站厅站台空间不足 ( 比如汉口站和光谷广场 ) 。

将一期工程终点站只修到光谷广场,导致光谷广场多年来没有一天不是兵荒马乱的。光谷广场曾经一天就有 20 多万的客流量。远期规划在光谷中心城的线路过少,光谷的配套交通设施严重滞后于发展速度,且光谷南、关山大道、民族大道到现在还没有在建地铁,此乃地铁发展的严重失误以及至今仍存的顽疾。

2 号线延长线不走关山大道或民族大道也很离谱,这一块区域企业众多,人流量密集,偏偏绕到佳园路那边。

机场线开通后,进一步给 2 号线添堵添人,而在宏图大道站同站台的 3 号线居然和 2 号线不共信号,导致机场线不能 2、3 共线运行。

2 号线的规划很有问题,那么多大的直角弯,导致平均运行速度偏低。

第三,车辆选型也导致运能不足。

例如,1 号线由于修的太早,只有 4B 编组,而且无预留,作为一条贯穿汉口地区的线路,车辆编组明显也不够用。

2 号线作为武汉地铁客流最大的线路,只用了 6B 编组,预留 8B,但是至今还没启用,2 号线没用上 8 节 A 型车是个极大的遗憾,2 号线即使启用了 8B,运力提升了,但是 B 型车明显没 A 型车宽,座椅间的过道较窄,拿行李乘坐体验极差。

至于其他其他线路,车型和编组都够用甚至富余,例如 4 号线的 6B 编组在发车间隔明显长于 2 号线的情况下,远没 2 号线拥挤,3 号线也一样,而且发车间隔比 4 号线还长,6 号线的 6A 编组也是,还有 4A 编组的阳逻线,在发车间隔很长的情况下(晚平峰甚至达到了 12 分钟一趟),也难逃初期运椅子的命运。

第四,3 号线设站走向不合理。

3 号线不知道为什么非要走范湖,照顾了武汉商务区、直接走 7 号线从王家墩东到香港路不是更顺么?

就算往北走,和 2 号线在汉口火车站换乘,岂不是更方便疏散客流?

菱角湖站,和菱角湖八竿子打不着,万达广场居然不设站,哪怕万达的地盘没得谈,预留一个也是好的吧。

菱角湖壹号 2016 年完工,3 号线地铁 2015 年开通,为什么不叫天门墩一号,那还不是因为跟着地铁站名字瞎叫的?还不是配合营销卖房子?

3 号线、6 号线、7 号线那么喜欢拧麻花,是要 " 缠缠绵绵绕天涯 " 么?

3 号线和 7 号线的规划都是半斤八两的烂,7 号线的北段(汉口段 - 徐家棚)和 8 号线的南段(徐家棚以南)为什么不组成一条线?8 号线北段和 7 号线南段再组成一条新线,这样就没那么绕!7/8 号线武昌段能交换一下吗?

第五,地铁配套工程设计不合理。

洪山广场附近都是政府机关,南边中南路才是正儿八经的商圈,但是洪山广场搞了一堆商铺,中南路的商铺只设置在了离车站主体八丈远的最北边两个出口 ( 江汉路站的商铺效益倒是蛮好 ) 。

洪广商业区和 P+R 停车场是最大的设计败笔。周边全是机关部门,根本没有这些需求,搞了半天最后全是闲置。

洪山广场站简直就是典型的面子工程,换乘有中南路就够了,非要去洪山广场那里再设一站就是面子工程。如果不往那边拐弯,2 号线从中南路直接到小龟山,弧度小,设计简单,速度会很快。

第六,平行线路过多,垂直线路匮乏。

武昌的长江 - 东湖一段不足 2km 的宽度竟然密集排布 5、7、12、4、8 五条线路,而长江大桥 - 长江隧道的黄金过江区段,竟然只规划一条 2 号线。

第七,一线独大,多线雷同。

2 号线串起几乎所有客流大的站点,客流爆棚,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第二条百万线(第二条极有可能是 13 号线),其他线路过多平行。

第八,无端绕远,互拧麻花,降低旅速。

例如,C/N/S/W 形线过多(1/3/6/7/8/10/11 号线),线路形状不合理。不当拧(2-7/2-11)而拧,当拧(2-12/7-12)而不拧。

7 号线、8 号线的走向,莫名其妙,让人抓狂!7 号线江夏拉得再长,也改变不了它主城区是个绕大弯的几字形的事实。螃蟹岬到王家墩东这一段一个 C 型,实在是折损通行效率。

8 号线稍微强一点,和 7 号线放一起看就显得很蠢。同样是半圆形地铁线路,和 7 号线非要在徐家棚超远距离换乘,再就是在野芷湖换乘。请问野芷湖有什么牛掰之处,需要两条地铁换乘?

其实 7 号线和 8 号线互换下半身或者上半身都挺好,就现在这个走向是真的没法看。

第九,12 号线极其恶劣的换乘的体系。

12 号线作为环线,毫无与骨干线路的换乘体验,与 2 号线在小龟山、汉口火车站无法换乘,与 7 号线在武昌火车站、湖工大、常码头无法换乘,与 1 号线在太平洋无法换乘,与 4 号线在武昌火车站无法换乘,可以说是非常不利于老线路的客流疏散了。

武汉 gov 多次表明,不能因为不能换乘而停止规划的脚步,如果你是新的穿城快线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这是环线,环线就是要通过换乘起作用的,如果一开始就不能换乘那还不如暂停建设,毕竟武汉现在的地铁网络有没有环线都影响不大,何必建个膈应人的东西呢?

第十,缺少必要的走向规划。

①后湖腹地到南湖腹地没有直通的地铁线路。

②江夏市区到高新区没有联络线。

③ 9 号线与城铁走向重合,但是没有 9 号线只有城铁也不够满足出行要求。

④汉口长丰地区没有地铁规划。

⑤东西湖到蔡甸没有联络线。

第十一,缺乏预留,交而不换。

国铁火车站由于建设年代过早,故出站换乘无可厚非。但 4-11、2-12、7-12 的交而不换实在无从理解。尤其是 7-12 的换乘,一条是建设较晚的线路,一条是重要环线,3 次交而不换,严重降低换乘效率。

第十二,过度强调交通枢纽,忽略市民切实需求。

5 号线因为被 4 号线途经两个火车站的优势而占下风,迟迟未建。13 号线为了延伸至机场(当然这个方案也有很大的合理性),再度抛弃原先的古田走向。

第十三,部分出站口的设置不合理。

举个例子,首义路的 D1/D2 口,因为空间太窄,每个口只能设置一台扶梯,只能单方向通行。但是反方向一端依然标明了不能通行的出口,而目更搞笑的是,两个出口的信息居然还都不一样,于是我就经常见到有人想出站却去了进站口,然后对着下行的电梯一脸懵。

第十四,分布不均,亲口疏昌。

据估算,汉口、武昌的常住人口均约为 500 万,但武昌的人口实际上被严重低估,因为汉口住宅区密集,有很大一部分汉口人来昌工作,武昌尤其是光谷的实际人口应该更大。

而汉口的地铁密集程度却远高于武昌,最不均衡的时候,汉口 6 条,汉阳 3 条,武昌只有 2 条。

究其原因,前期线路都是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规划的,那时候汉口对武昌是碾压级的存在,对汉口着重考虑,武昌又是一堆山和水以及一些级别不够管不到的机关大院,汉阳也瞧不上,的确是造成了分布不均的现象。

2008 年大基建后,意识到三镇一盘棋,不能以小农思维、只顾着汉口的一亩三分地,补了汉阳不少欠账,对武昌也不再是三不管,奈何地铁从规划到通车的时序太长,还是出现了 2016 年汉阳都通了 3 条地铁,但武昌却只有两条地铁的尴尬局面。

江岸地铁多,除了市机关都在汉口以外,长江岸线几乎都在江岸区,只要过长江就绕不开江岸区。就地铁跟出三环绕不开东西湖区一样。

第十五,放任空白,美中不足。

古田地区、南湖大道以及前面提到的民族大道—关山大道一带是规划空白。

第十六,站名胡乱取,缺乏统一。

王家墩东,到底要不要陪衬已经消失的 " 王家墩 "?武汉火车站、武汉东站、武汉站东广场,火车站到底要不要 " 火车 " 二字?华中科技大学、湖工大,大学要不要缩写?阳逻线在民间、媒体、地图等已经高频被称为 21 号线,等到二字头的线路开通后,到底要不要统一数字?光谷大道,在巨长的光谷大道的尽头,缺乏具体性。如果将街道口也学这样改成珞喻路,多少人会迷路?

第十七,建设顺序不合理,有卖地营收之嫌。

重要的线路如 5 号线 2021 年才运营,9 号线、13 号线更是 2028+,而 16 号线、21 号线等椅子线杂草丛生。

本文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来源:有驾网

相关标签

地铁 武汉 汉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