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眼中每一个新规的出台,每一波改版的到来,都像是游戏中的大版本更新,让人们充满期待与好奇。在这个背景下,工信部的动作无疑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9 月 20 日,随着工信部再次向社会征集意见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令人意外地,一度被禁用的单踏板模式重新回到了讨论的台面上。
回顾过去:单踏板模式的误解与重生
这次的内测改版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五月底至七月底,工信部已经对此国家标准进行了第一轮征集意见,彼时的反应热烈。然而,正是上次的反馈促使了二次内测启动,版本也迭代为《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二次征求意见稿)》。
为何让一度称为 " 高危选项 " 的单踏板模式重新上膛?实际上,如今的放开需要明确的前置条件,让 " 已禁 " 变为 " 可控 "。
在此前的国标规定中,新能源车型松开油门时通过动能回收进行的减速不能让车辆完全停止,必须留有一些向前的速度。但这便是问题核心所在:单踏板模式赋予司机过度统一的操作方式,它方便某些驾驶员日常操作,却也造成了紧急情况下的误操作风险。
从禁止到重启:安全仍是根本
鉴于单踏板模式的高风险,工信部在第一次内测时对其下了禁令,以确保每位司机在需要完整停车时都能踩下刹车。尽管这一做法提高了安全性,却忽视了大量习惯于单踏板模式用户的使用体验。
于是,在重开这一模式的大门时,新规中对此额外设定了约束条件,要求车主每次启动车辆时必须手动开启单踏板模式,并在仪表盘上有明确显示当前模式是否激活的提示。
这样的设计,不仅安全,也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权,这种自适应的态度为未来的汽车安全标准树立了新典范。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或者法律的更改,它映照的是人性的关怀和对习惯的尊重。工信部的这份《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在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上吸纳了用户体验的要素。当我们从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测试中看到贴心的 " 人味 ",我们开始期待逐步有更多监管部门在新规制定过程中加入这样的态度。
展望未来:期待新国标
这新一轮的国标修订过程,是一个不错的信号: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个冰冷的技术规范变得更加人性化,全面考量用户需求,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
在智能汽车发展的新纪元里,安全将成为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些新规如何一步步逼近完美,为行车安全注入更多的考量,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车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