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家的世界是什么样?奇思妙想是如何蹦到笔下的?近日,"21 世纪推想小说专题研讨会 " 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和 "21 世纪英语推想小说中的未来世界建构与伦理内涵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主办。来自海内外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共振 " 脑电波 "。
△研讨会现场
干货满满," 科幻海洋 " 里碰撞思维
△王宁
两天两场主旨发言、一场大会发言、四场分论坛主旨发言和一场科幻作家论坛,思想碰撞,干货满满。在两场主旨发言中,众多专家各抒己见,带来最新观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对推想小说进行了定义,归纳了其特征,指出了推想小说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支——科幻文学的联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宋明炜探讨了当代科幻新浪潮在打开当前现实的深层结构方面所具有的诗学意义,尤其关注了韩松、骆以军、陈春成等自觉将 " 科幻性 " 和 " 思想性 " 引入文本实验的作家。
△ Sandro Jung
第二场主旨发言中,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介绍了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中的推想模式,指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至少包含着蓝图未来主义、运演未来主义、体验未来主义和混合未来主义四种类型。复旦大学教授 Sandro Jung 探讨了儿童图画小说中视觉和言语媒介元素中对时间的呈现,他以《光陨》为例,分析了主角形象和叙事框架以及多色性在图形小说中的重要性。
△江玉琴
大会发言也格外精彩,如何认识科幻电影?后人类如何定义?技术东方主义的质疑等,专家们分享着自己的观点。四场分论坛主旨发言,则是迈向更深远的 " 科幻海洋 "。如南京大学副教授吴维忆分析了生态推想小说的 " 成型 " 对于科幻文类的重构作用。深圳大学教授江玉琴站在后人类赛博格理论视角上审视生物朋克科幻小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攸分析了阳光朋克科幻美学对当下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主义文艺思潮的挑战作用。
末日、穿越、AI,科幻小说 " 脑洞大开 "
科幻小说中常见的 " 末日世界 "" 怪诞生物 " 等元素,在会上专家们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线上参会的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生范轶伦探讨了 " 时间旅行 " 与 " 穿越 " 的异同,提倡将 " 时间旅行 " 作为叙事手段,而非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子类型,同时强调了中国科幻小说话语中异时叙事的潜力。
△与科幻作家面对面
在 " 与科幻作家面对面 " 论坛中,凌晨、顾备、双翅目、王诺诺、阿缺、糖匪六位作家参加了讨论。凌晨以自己 2007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404 之见龙在天》为例,分析了自己的文学推演思路及即将推出的小说集《今夜有龙飞过》中想象力的四条脉络。顾备从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引入,提出了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忧思,同时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科幻构想思路,认为未来发展之路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类不能将决策权让渡给人工智能。双翅目基于对中国当代推想小说中构建小说内在系统性逻辑的创作策略的分析,指出推想小说的原创性体现于其所介入的问题、所演绎的体系与所提出的方法论,其内在的演绎可以向外反哺理论阐释与社会实践。
研讨会最后,南京大学教授都岚岚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本次研讨会中的发言体现了广度和深度,给了听众很大启发,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以更加多元的方式与推想小说研究者合作和交流。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宋经纬
(主办方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