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简称救护中心)初步判断,10 月 10 日 " 狐三条 " 的定位项圈回传数据显示其活动状况正常,标志着这只在 9 月 26 日放归于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的亚成体雄性藏狐放归成功。这是全球首例藏狐救护后佩戴卫星定位项圈放归,也是世界首例藏狐救护放归与科研监测相结合的案例。
藏狐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新疆与四川西部,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 狐三条 " 放归前。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今年 6 月 4 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林业和草原局救护人员在日月乡哈城鹿场现场救护了一只被网围栏卡住的藏狐,发现它行动不便、体况较差,便将其移送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进行收容救护。
在对这只藏狐进行体检后,救护中心确定其为雄性,年龄为 1 岁,是 2023 年出生的亚成体,体型略瘦,体重 4.8 千克(正常 3.2-5.7 千克)。体表被毛凌乱,全身污泥污染,无明显外伤,口鼻眼耳肛门无异常分泌物,X 光检查发现四肢和肋骨无骨折。血液生理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无犬细小、犬瘟热等犬科常见传染病。
按照救护中心惯例,这只藏狐被命名为 " 狐三条 "。根据救护相关技术规程," 狐三条 " 被单独隔离饲养。两个月后,救护人员帮助 " 狐三条 " 进行体况恢复。7 月 30 日再次体检时," 狐三条 " 的体重已经恢复到 5.5 千克,身体也未发现异常,随后就对它进行了犬科常见病免疫接种。
8 月份,救护中心通过投喂活鸽、活兔等方式,对 " 狐三条 " 的奔跑、捕食等野外生存能力进行了测试和评估,初步确认其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满足放归条件。8 月底,救护中心订制的卫星定位项圈抵达西宁。除常规定位功能外,这个项圈还具备拍摄功能,能够更加便捷地确定放归动物的生存状况,既可以用于放归结果评估,也能够积累宝贵的科研数据,用于研究野生藏狐的行为习性。
▲ " 狐三条 " 佩戴项圈。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9 月初,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救护中心与湟源县林草局商议,决定在 " 狐三条 " 的救护地附近将其放归。但持续的降雨推迟了 " 狐三条 " 回家的时间,直到 9 月 26 日,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最后一次为 " 狐三条 " 进行体检,并为它佩戴卫星定位项圈,之后便与湟源县林草局工作人员一同将其放归。
" 狐三条 " 的放归地是一处海拔 3300 米的缓坡,为典型的高寒草甸生境,生活着大量的高原鼠兔,它们是藏狐在野外最主要的食物。附近有溪流能够为藏狐提供水源。
9 月 26 日,放归人员缓缓拉开转运笼之后," 狐三条 " 快速奔出,大约百米后转为横向奔跑,期间还曾短暂停留观察放归人员,最后消失在低矮的草甸中。
▲放归地形。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供图
截至 10 月 10 日,放归 14 天内项圈共获得 " 狐三条 " 定位数据 325 条,拍摄照片近 50 张。工作人员发现,放归后 " 狐三条 " 一直在放归地附近 2 千米范围内活动,晨昏活动最活跃,喜爱在开阔的环境活动和捕食。
" 后续,我们将通过卫星定位数据和随身相机随时观察‘狐三条’的行动状况,一方面对放归成功情况进行长期评估,另一方面收集宝贵的个体数据,用于藏狐行为学研究及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西宁植物园科普宣教与对外交流部负责人、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说。
来源 人民网青海频道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