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10-19
【今西安】中国学术圈有多“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0 月 12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刊发了《2024 年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二批次)》。通报称:近期,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调查审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议审定,对相关科研不端案件涉事主体进行了处理。

▲《2024 年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二批次)》

(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

此次通报的十起学术不端案例中,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某某的名字颇为引人注目。

一方面,这位刘老师身份不一般,拥有洪堡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青年社会责任联盟理事、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一大堆头衔,又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个硬核荣誉傍身,这人设怎么看都不应该跟 " 学术不端 " 之类行为挂上钩;另一方面,据通报披露,刘老师的 " 不端行为 " 为涉嫌 " 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请托、约定答辩问题,并在自己成为评审专家后泄露身份、为他人提供帮助 ",相比大家熟悉的剽窃论文、伪造数据、私吞经费这些 " 传统玩法 ",倒也确实是不走寻常路。

关于这种 " 打招呼 "、" 开后门 " 的行为,是否也算 " 学术不端 ",坊间历来有争议。如今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一份官方通报为这类操作定了性:算。

01

实际上只要仔细想一想就能明白," 打招呼 " 之类行为的本质,就像体育比赛中有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规则如何我说了算,名次排行全都由我指定,这样的比赛还有何公正性可言呢?

现在刘老师干的就是这种 " 以裁判身份参加比赛 " 的事,在国家最高级基金申报和评审的过程中,堂而皇之地通过 " 打招呼 " 成为既得利益者,简直是把学术评审的严肃性扔在脚底下踩。现在除被通报批评外,她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已被撤销,已拨资金被追回,同时还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 3 年,且 5 年内禁止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可以说是求锤得锤,一点不冤。

▲西北大学(图:网络)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早在今年 4 月 12 日,《2024 年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一批次)》中,就曝光了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季节多次为自己已申请但尚未获得资助的重点项目向多位潜在的评审专家 " 请托 " 的情节。而在前车之鉴不远的情况下,刘教授为何不仅不 " 见不贤而内自省 ",反而还敢顶风作案,乃至重蹈覆辙呢?

这里面大概确实有当今学界大环境的因素。据报道:2024 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到了近 38.5 万项申请,最终获得资助的仅有不到 5 万项,中标率仅为 13%,为近年新低。连年下滑的中标率和 " 非升即走 " 巨大压力带来的弥漫在学术圈的焦虑,让无数科研人员选择了铤而走险。

短时间内,优质科研基金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是很难得到解决的,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有让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分配方案。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内自然科学领域资助档次最高、金额最大、也最具权威性的基金项目,一直被业内视为 " 香饽饽 "。对于多数科研人员而言,想要摆脱 " 非升即走 " 的枷锁,拿到一个青年或面上项目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救命稻草。一旦成功 " 上岸 ",以后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马平川,从发表论文到承接横向课题,从绩效考核到职称评定各方面,都能赢在起跑线上。

欲之者众而可欲者寡,有人就把搞学术的心思和精力用在了钻规则的漏洞上。就如同刘老师这样,通过搜索申报书里列举的代表作确认申请人信息、广泛联系和示好可能的评审人,试图从中或多或少捞得一些利益。结果利益没看到,自己先喜提一份通报,连带着自己 " 打招呼 " 的那两位西安交大和长安大学的教授也一起背了处分。其中西安交大那位教授还是院士候选人,现在闹出来这么一出,他的院士十之八九也要黄了。

为了缓解科研人员愈发凶残的 " 内卷 " 现状,高校和科研机构确实也应该做一些工作,制定更灵活、更科学的评价指标。但是想要杜绝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科研工作者自己需要洁身自好,别动歪心思。想要抄近路的时候,应该先仔细想一想:靠着投机的方式成功立项的项目,在越来越严格的审查之下,就算侥幸得到了一点点好处,又能维持几天呢?

02

奥运会已经闭幕两个多月,但体育圈却没有因此消停下来,运动员们的瓜一直层出不穷。

中国的覃海洋,外国的姆巴佩,最近都是被 " 桃色新闻 " 整得焦头烂额。10 月 17 日,网上突然又传出爆炸性消息:说某易姓篮球运动员花了 1500 美元嫖娼。

▲网传的 " 易某某身份证 "(图:网络)

至于爆料方式,是吃瓜群众们最喜闻乐见的开局一张图,内容 ...... 现在还不好说是不是全靠编,但如果把现阶段所有流传的线索拼接起来,就会觉得好像还真有那么回事儿。

这个消息中的 " 嫖娼对象 ",据称是 " 爆料网友的朋友的室友 ",所以他拿到了 " 一手资料 "。我们暂且不去管这个关系链有多复杂,反正人家有图有真相,连易某某的身份证照片都贴出来了,并且已有好事之徒做了严谨的考证,证实这个身份证号确实是真的。这样一来,形势就很微妙了。

紧接着,带福尔摩斯们再接再厉,又根据曝光的聊天记录里的头像扒出了 " 嫖娼对象 " 的身份,是一个在圈内有点名气的网红,并且其还是个 "Transsexual",也就是俗称的 " 阴阳人 "。不过他没做过变性手术,就是个单纯的 " 女装大佬 "。

这一下子信息量直接爆炸了,男主角的微博瞬间崩溃,评论区捶胸顿足者有之 " 你真是糊涂啊,这下晚节不保了 ";难以理解者有之 " 嫂子那么漂亮,怎么还跑出去乱搞,还搞了这么个玩意儿 ";恶搞玩梗者有之 " 身份证和裸照都有了,不知道能不能借裸贷 ";角度独特者有之 " 这个从业者职业素养堪忧啊,怎么都不知道保护好客人的隐私 "......

截至目前,易某某正走在跟吴亦凡、李易峰、覃海洋等 " 前辈 " 类似的 " 社死 " 之路上,几乎所有品牌都删除了相关他的个人宣传。现在本人尚未正式回应,企业们已经切换到与他划清界限的模式了。

这个瓜虽然很劲爆,但真假与否尚未水落石出,也不排除会有反转的可能,子弹还需要暂时再飞一会儿。

不过这起事件,还是给大家传递了一些值得深思的信息。其一还是老生常谈的做人要遵纪守法,尤其是明星、运动员这类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是可能被无限放大的,对于很多人起着不自觉的示范作用。一旦人设崩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恶劣。

▲网传的 " 聊天记录 "(图:网络)

其二则是,这一次大面积的吃瓜行为,网友们明显谨慎多了,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

从前网上谣言漫天飞,什么张三出轨了、李四有私生子了、王麻子做变性手术之类的八卦一传出,立刻就是成百上千的转发。让人觉得这届网友智商堪忧,这么低级的谣言都能信以为真。而现在不管是大家变得更冷静了还是被打脸太多变成惊弓之鸟了,总之是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再是第一时间转发而是小心吃瓜,大胆求证。

在单方面的叙述、八卦和小道消息与明确的证据、理性的思考之间选择相信后者,这种转变是可喜的。

至于真相嘛,总会有揭晓的那一天,大家耐心等着就是了。

03

网红界在近期的主旋律是翻车,从董宇辉到小英,从樊小慧到小杨哥,网红们不是正在翻车就是即将翻车,最近的一个是坐拥两千万粉丝的头部大 V" 东北雨姐 "。

▲ " 东北雨姐 "(图:网络)

10 月 12 日,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针对近期网络反映的本溪雨姐传媒有限公司直播带货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开展调查,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雨姐传媒所推广的朝阳县六河粉条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薯粉条 " 未检出红薯源性成分 "。这与 " 除了红薯淀粉、饮用水、食用明矾,没有乱七八糟的 " 的宣传不符,属于虚假宣传。对雨姐传媒依法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共计 165 万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其停经营限期整改,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红薯粉条里没有红薯,这简直就是 2024 年头号地狱笑话,其地狱程度堪比 " 老婆饼里没有老婆 "。

更加地狱的是:这整起事件中,红薯粉条只是假货中层次最低的。整个直播里除了农村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房子是租的拍摄场地,出镜的猫猫狗狗都是 " 群演 ",甚至 " 雨姐 " 本人都根本不是当地村民。简而言之,他们不是在 " 直播 ",而是在 " 演戏 ",就算演技再炸裂,脱离了 " 真实 " 的本源,只会让人反感。

其实雨姐本来不至于落到如今这个身败名裂、人去楼空的地步,毕竟手握两千万的活粉,赚钱根本不是事,却非要把做人底线、道德良心扔到一边,立虚假人设、搞虚假演出、卖虚假产品。可怜了那么多忠实粉丝,被卖了还傻不愣登地帮人数钱。

▲官方对 " 东北雨姐 " 的通报(图:本溪县人民政府官网)

事实上,这已不是雨姐的 " 初犯 ",此前她早就被曝光把非洲雁当 " 东北大鹅 " 卖、拿河蟹冒充 " 盘锦稻田蟹 " 等等,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这次也是因为有了官方的检验结果实锤,才把红薯粉条办成无法狡辩的 " 铁案 " 的。

难以想象,如果不是调查人员追查到底,并且拿到了关键的证据,我们还要被雨姐骗多久呢?

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最流行的就是各种各样的 " 造神 " 运动,号称 " 每个人都能只用 15 分钟就出名,每个人都能至少出名 15 分钟 "。只是流量来得容易,想要接稳流量,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得到的了。

道德、学识、认知、真诚 ...... 缺了这些基石,所有的流量都如同天上的浮云,当一切风光消散,最后剩下的都只会是一地鸡毛。

被央媒多次点名的雨姐怕是很难翻身了,但是究竟还要处理多少个 " 雨姐 ",才能结束 " 网红的尽头是塌房 " 的历史?又还要等多久,我们所付出的真情实感,才能不变成讽刺和笑话?

04

10 月 10 日,重庆某小区的一位家长,把他 " 管教孩子 " 的视频发到了小区的业主微信群里,很快引发了热议。

▲视频截图(图:网络)

视频中,两个小男孩一丝不挂,浑身上下遍布被抽打的伤痕,旁边还有人说这是 " 全方位地管教到位 "。画面弥漫着强烈的 " 家暴 "、" 霸凌 " 的窒息感,后来被证实是 " 父亲在教育孩子 ",原因只是 " 孩子调皮 "。

孩子怎么调皮的?事件起源于该小区有三位车主反映有人在自家车的引擎盖上用笔涂鸦,监控显示就是出自视频中那两位 " 熊孩子 " 的手笔。车主提了一嘴 " 请家长严肃管一管自己的孩子 ",家长倒也不护短,真刀真枪地就管了,方式就是视频里的内容。

对于自家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家长不用 " 他还是个孩子啊 "、" 你这么大人跟小孩子计较什么 " 来护犊子,而是严厉管教并向车主道歉,初衷肯定是没问题的。但看完全部视频后,即使是很多受过 " 熊孩子 " 以及背后为他们撑腰的 " 熊家长 " 的气的人,都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大可取。

或者说:当事家长的行为,已经很难说是教育,而是在发泄。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明白道理,懂得 " 不能破坏他人财产 "。而这对父母对孩子一顿毒打,还把视频公之于众,这操作是否能让孩子吸取教训明白事理不得而知,但必定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羞耻甚至是负罪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的。

▲当地公安发布的警情通报(图:网络)

我猜测,他们所谓的 " 教育 " 行为,本质可能都不是出于想教孩子明白要尊重他人财产的道理,就是单纯为孩子丢了自己的脸面感到不爽,于是把一腔怒火全都烧向了两个孩子。至于结果如何呢?孩子们可能确实从此之后再也不会去在别人的车上涂鸦了,但那只是因为他们知道 " 在别人的车上乱涂乱画会挨打 ",而不知道 " 为什么在别人的车上乱涂乱画会挨打 "。

结果就是视频发酵后,直接惊动了当地警方,家长被直接采取了刑事措施。这回可真是丢人光着屁股拉磨——转着圈丢人。

孩子犯了错,严格教导是应该的,但教导的方式,绝不应该只有粗暴的殴打。

来源 / 今西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