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10-21
『仁怀物种』南山有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仁怀,一江春水,两岸青山,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聚集,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充满生机与活力,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天赐酱香,成就仁怀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美名。

传递生态知识,讲好自然故事,更好赋能仁怀酱香白酒产业。本期『仁怀物种』,讲述" 枸树 "的故事

中国古代著作《诗经 • 小雅》中,收录了先秦时期诗歌《南山有台》,其以诗歌的形式,一口气罗列了十多种植物。其中,最后一章写到 "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

这里的 " 枸 ",汉代 " 字圣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 枸 "" 木也,可为醬 ";战国末期毛亨和毛苌所缉注《诗》称," 枸、枳枸也。" 此外,三国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解释 " 南山有枸 " 时也说," 枸树高大如白杨,子长数寸,噉之甘美如饴,蜀以为酱。"

综前述可确认,古老的枸树,即为枳椇,又名万寿果、鸡爪连、金钩梨、桔杻、木珊瑚、鸡距子等。在仁怀市及川南黔北等广大地区,人们称之为拐枣,分布于排水性好、阳光充足的山坡、沟谷,是高大落叶乔木,山区农村很多农家旁边常有种植。

《中国植物志》中,拐枣的学名为枳椇,系枳椇属鼠李科植物,在地球上存在了 500 —— 1000 万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拐枣叶宽长圆形或或椭圆形状,长约 7 至 10 余厘米,先端短渐尖,边缘有锯齿,树高 15 至 20 余米,为高大乔木。果的外形特别,果柄肉质膨大,形若中国传统的 " 卍 " 字,柄的顶端才是果皮包裹着的种子,为扁圆颗粒。

拐枣红褐色的果柄,富含肉质,多汁,成熟后散发出蜂蜜香、酒香,酸甜可口。这是拐枣树生存的智慧,它用香气浓郁、可口的肉质果柄,吸引鸟类和松鼠等小动物采食,进而帮助它将果柄顶端的果实,带到远处播种。

拐枣果柄的甜度很高。《诗经 • 尔雅》中称," 翼古者,人君燕食所加,庶羞。" 说的就是它的甘甜,连甘蔗都比不上。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其甜度达到了惊人的 35.5,完全成熟时的含糖量达到 47%,超过西瓜和荔枝,且风味独特,带着一点酸和涩。此外,含有丰富氨基酸、维生素 C、苹果酸钙、蛋白质等。

如此甘甜的的拐枣,是很多农村孩子美味的野果。霜降节气过后,几场霜冻,高大的拐枣树叶片陆续掉落,枝头挂着的一簇簇拐枣,此时变得酸甜可口。这时候,也是采摘拐枣的最佳季节,会爬树的孩子,会早早爬上大树,摘下一把拐枣,倚靠在树枝上,津津有味地吃着,但拐枣太甜,吃多了也腻人,因此也吃不了多少。不会爬树的,找来长竹竿,站在树下敲打,只可惜成熟的拐枣果柄不耐撞击,很多掉在硬地上会摔成浆水,影响口感。

稍晚,进入初冬,熟透后的拐枣果实,会连着果柄自然掉落。此时的拐枣果柄,因为糖分自然发酵,自带着淡淡的酒香,吃在口里,既有果香、蜂蜜香,还略带酒香,别有一番风味。

曾经,我们小学旁的菜地边,也长了一棵拐枣,有大约 10 多米高,夏日浓荫如盖。即将成熟的季节,老师早早就砍来刺藤,用铁丝一层层扎在树干上,防止学生们爬树摘拐枣摔下来。贪吃的学生们只好找来竹竿,站在树下菜地里敲打,拐枣掉下来,有菜叶缓冲不会摔烂,但地里的菜地被踩坏不少,急得菜地的主人去找校长告状。校长的训话,无法彻底禁止贪吃的学生,仍有人偷偷去敲打,气得菜地的主人索性挑了大粪泼在菜叶上,这才保住了菜地。当然,过段时间,拐枣完全成熟,菜地的主人让儿子带着绑有钩子的棍子爬上树,摘下拐枣后,总会装上大半背篼,送到学校,让老师们分给学生,剩下的则扎成小把,背到城里去售卖,每把大约 3 到 5 分钱。

作为一种在仁怀农村常见的植物,拐枣的作用,绝不止是人们的野果,它还与这里最重要的产业——酱香型白酒,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丰富着酱酒文化的内涵。清代道光年间,浙江义乌人陈熙晋任仁怀直隶厅同知时,沿着赤水河考察物产,写了很多关于人文、物产的竹枝词,题为《之溪棹歌》,其中一首写到:

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

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

这首诗,除了说仁怀的酒、荔枝以及唐蒙这个人,又把人们的视野,一下子带到了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期。据司马迁的《史记 · 西南夷列传》记载:"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乌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简单解释一下《史记》的这段话,西汉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南越,即今天的广州,在宴席上尝到枸酱,感觉十分美妙。问后得知,是从所谓 " 夜郎 " 而来。由此,他悟到有道可通夜郎。

之后的事情是:唐蒙把这种西南美味,以及邛竹杖(用产于蜀地的一种珍贵的异形竹子做成的拐杖,为当时权贵者所喜好)等特产带回去,呈奉到汉武帝面前。" 帝即感邛竹,又甘枸酱,乃拜为中郎将,往喻意,皆听命 ",开启了国家层面对包括赤水河流域在内的西南夷开发大幕,也证明产自仁怀枸酱及蜀地的麻布、邛竹杖等货物,较早就沿着西南丝绸之路走出大山。

关于枸酱,已故著名的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说," 古代无蔗糖,而蜀中大奴隶主矜尚滋味,于蜜与饴外,更醃此物以为酱。其味有似之果酱,故能成为商品,市于夜郎,更远流味至番禺也。" 先生所撰《蜀枸酱,蜀布,邛竹杖考辨》一文认为," 枸酱 " 是用 " 枳椇 " 果实所酿。其做法是取拐枣捏碎,以布过滤掉渣子,放入瓦瓮,再用布蒙瓮口,加厚泥密封,如黄酒储藏法储之。久则所含水分透泥逸去,而外物不犯其质,逐渐浓稠成甘美之酱。

" 唐蒙饮枸酱而使夜郎 " 这段历史,常出现仁怀市官方及酒企的各类推介会上,写进资料、书籍,是仁怀引用量最大的酒文化故事,并演绎出不同版本。早年,原仁怀市市长谭智勇,曾建议贵州茅台酒厂,要在厂区重要的地方,种上一棵拐枣树。据说,现在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建设的国酒文化城里面,其汉代馆门前确实种了一棵拐枣树。

这个写入《史记》的酒文化故事,被仁怀最先运用并在全国产生影响,招来不同声音,质疑枸酱非酒而是果酱,或称枸酱的原料另有它物而非拐枣。但事实上,这些质疑声,并不影响仁怀乃至行业对酱酒源于 " 枸酱说 " 的高度认同,以及现代酒企复古拐枣酿酒的热情。

我们调查了解到,大娄山和乌蒙山地区的一些农村,有老人在霜降过后,采摘成熟的拐枣洗净泡酒,据称饮后能去风湿。还有的老人将拐枣捏碎后,加入酒曲入坛密封发酵 20 余天,取出高温蒸馏出酒。而在仁怀市,夜郎古酒业公司以拐枣加工品入曲酿酒的实验,已连续进行了多年,据称试制品口感风味独特。

当然,拐枣不限于食用野果和酿酒,它还具有医疗保健的功能。其中,它的解酒作用,也十分明显,在很早前就被人们发现并用于实践。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 枳椇,《本草》只言木能败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实,其功当亦同也。" 元代朱震亨所撰《本草衍义补遗》记载:" 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

看来,所谓以毒攻毒,酒醉还需酒来解,这话似乎不假。当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医用于解酒的部分,是长在拐枣的种子,而非多浆且甜的果柄。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科学研究 生态环境 维生素c 白杨 战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