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4-10-25
贵州古桥, 你所不知的“镇桥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过去的贵州,人们多用:"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 来形容。此乃说明,贵州雨量充沛,全省沟壑纵横。雨多、沟多、河流多,桥梁建筑自然多。笔者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 · 贵州分册》时发现,在数以千计的贵州古代桥梁建筑中,桥头或桥栏雕刻有妙趣横生的镇桥物,最为常见的是牛、龙、狮、猴、象、猪,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用牛保护桥梁,缘于术家认为五行中牛属土," 水来土掩 ",不怕桥梁被水冲毁。遵义市区新华桥桥头,原有一对铁牛,后被移至公园门口。新华桥最早的记载是元代末年,时称 " 塌水桥 "。到了清康熙七年(1668),总兵吴之茂主持改建,称 " 吴公桥 "。文人雅士将 " 吴桥夜月 " 列为 " 遵义八景 " 之首。清代诗人李铠《吴桥夜月》诗云:" 济川功业建高标,又跨飞虹石作桥。万里行人浮宝筏,一江烟雨荡轻桡。城边鸟散秋能渡,峡底鱼驯夜不骄。遥忆秦淮何处是,依稀明月听吹箫。"20 年后,桥被洪水冲毁,经江苏僧人照彻募捐重建,改称 " 福寿桥 ",又叫 " 万寿桥 "。又过了 30 年,再被洪水冲塌,由知府赵光荣主持重建,改称 " 赵公桥 "。但民间还是习惯称 " 万寿桥 "。1937 年,为防洪水,加高桥墩。适逢蒋介石 50 岁,改称 " 中正桥 "。1949 年 11 月 21 日遵义解放,更名 " 新华桥 "。

狮子在许多建筑物中屡见不鲜。古人认为,狮子为兽中之王,用之可以辟邪。在都匀 " 百子桥 "、独山 " 牟尼桥 " 等桥头或桥栏上,有几尊威武雄壮的石狮子。百子桥又称 " 唐家桥 ",由唐文升捐资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当年唐氏年过半百,膝下无子,欲架桥以求继嗣。唐家祖上以耕读为本,但却认为 " 积田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种;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德以遗子孙,子孙长享太平之福 "。唐文升秉持 " 家训 ",独资建桥。其后,唐文升的后代在桥上添建 " 耸翠亭 "。著名清代史学家洪亮吉登亭眺望,作《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诗:" 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忽讶危崖突人影,似惊鸣镝启山扇。回潭西去绿沄沄,一角楼台上夕曛。倾耳却闻空际响,入山云斗出山云。"

所谓 " 牟尼桥 ",又称 " 母鱼桥 "" 孝感桥 ",为长 35.7 米、高 15 米的单孔石拱桥,护栏正中安装石雕狮子。桥南镌刻《孝感桥碑》《重修牟尼桥序》碑,后者记载:" 旧有桥曰‘友恭’,次建者更名‘孝感,焉。" 民国《独山县志》称,孝感桥 " 在城南五十里,跨母鱼河 "。昔日春水暴涨,有鱼被洪水冲至孝感桥下水潭产卵,洪水消退后,为人捕获,河因名 " 母鱼河 ",桥因名 " 母鱼桥 "。又传清军 " 平乱 " 至此,为河水所阻,险些毙命,幸得释迦牟尼显圣获救,遂将 " 母鱼河 " 改称 " 牟尼河 ",桥改称 " 牟尼桥 "。

石雕肥猪,位于凯里市与黄平县间的 " 重安江铁索桥 " 桥头。重安江是史称 " 苗河 " 的清水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历史上是湘黔驿道上的重要津梁。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条江,一度给陆路交通造成困难。平时用船摆渡尚无大碍,一旦山洪暴发,则渡船倾覆,行人落水,苦不堪言。为使驿道畅通无阻,贵州提督周达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组织在江上架设铁索桥,结束了 " 自古只有重安渡而无重安桥 " 的历史。从此以后," 人行其上,颠簸闪烁,如在云端空际 ",别有一番情趣。之后,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对,颂扬铁桥:" 叹息将军迹,飞桥铁索新。人同过枕席,功胜靖风尘。恭水曾闻险,盘江未独神。廿年前过此,犹唤渡舟人 "" 昔年烽火已全销,风物今朝胜昨朝。茅盖几家花下屋,楼连千里路边碉。芦笙唱晚人归市,铁索横空人过桥。更听钟声来佛寺,江心惊起白鱼跳。" 有人还作对联:" 一线跨仙桥,步可安行,急滚滚惊涛永靖,关津其犹阻乎?喜车书万里遥通,直北威宁遵铁锁;千寻挥鬼斧,喉能险扼,挺巍巍鸟道全开,山河诚足壮矣!愿冠盖两游蔚起,黔南形势奠金瓯。" 为什么要用肥猪来 " 镇桥 "?搞不清楚。是不是以猪寓意珠?如 " 珠藏 " 即猪场也。

龙代表水,怎么用水保护桥梁?原来,雕刻在桥栏上的龙称为螭。螭是龙的一种,龙的九子之一,与一般的龙不同,不仅不能 " 兴云作雨 ",反而喜欢吸水,因此又被称为 " 吸水兽 " 或 " 戏水兽 "。古诗有云:" 愁思忽不乐,乃上咸阳桥,盘螭蹲鸱势相啮,谽谺口鼻吞奔涛。" 都匀 " 遇仙桥 " 横跨黑冲河 " 凤啭大河 " 段,为五孔石拱桥。桥面两侧建有护栏,中孔龙门石上,迎水面安装石雕螭头,顺水面安装石雕螭尾。桥南古树丛中,树有《募修凤啭桥序》碑。桥北山麓除《遇仙桥》碑外,还有《遇仙桥碑记》《修建凤啭遇仙桥落成后序》及 " 晓谕碑 "" 德政碑 " 等古碑。据《重修凤啭桥序》碑记载:" 邑有凤啭大河,水深难渡,既无舟楫,亦乏桥梁,水小则架木而过,无忧厉揭之苦;水大则板经漂没,时虞灭顶之凶,怵目惊心,莫此为甚。久欲修桥以济,无人敢任巨艰。" 长期以来,以舟为渡,一旦山洪暴发,只能望洋兴叹。

清光绪二十年(1894),独山监生李芳森、徐学成等倡议募捐修桥,历时五载,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落成。从独山州知州张世瑶撰写的《募修凤啭桥序》碑得知,募捐修桥者人数之众,捐赠之多,工程之巨,实属罕见,仅捐资芳名即镌刻了 9 块石碑。遇仙桥的修建工艺堪称一流,桥面宽敞平整,护栏美观大方,踏跺线条流畅,桥拱造型古朴。遇仙桥之所以修得如此壮观气派,与其所处位置关系极大。古代,其地为黔南乃至黔桂交通要道。特别是清末民初,云贵烟土、两广军火多经此地进行置换。为方便来往行商,桥头曾有小镇,经营食宿马店,一时颇为繁华。后来,黔桂公路建成,交通动脉改道,遇仙桥失去了昔日的地位,但并未丧失旧时的辉煌。刻于 100 多年前的碑柱对联说得好:" 桥下堪欣鱼鳖聚,岸头尚乐古仙存。"

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大山村,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自万山丛中涓涓流来," 一涧深兮两岸崇,巍巍横架一长虹。济川自恨无舟楫,聊借人功补化工。" 清嘉庆二十年(1815),村民在溪上架设一座单孔石拱桥,取名 " 普渡桥 "。两侧设置青石护栏,柱头圆雕螺蛳、南瓜、猴子等形象。当地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螺蛳、南瓜、猴子在少数民族看来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螺蛳代表阳刚之气,民间将小男孩的 " 小鸡鸡 " 称为 " 旱螺蛳 ";南瓜多籽,与螺蛳一样备受青睐,实为生殖崇拜的表现。这与汉族传统文化中 " 架桥铺路,子孙无数 " 的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猴子被视为健康的化身,苗族同胞认为,猴子机灵矫健,令人莫不羡慕。因此,在兴 " 过苗年 " 踩铜鼓的村寨,一定要从 " 猴场天 " 开始。有些苗寨过年 " 打花鼓 ",模仿猴子的动作,称为 " 打猴儿鼓 "。布依族村民在二月初二 " 龙抬头 " 时过 " 猴节 ",放手让孩子们像猴子一般在荒郊野岭纵情嬉戏,祈求身体健康。

在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东南猴场河上,有座 " 水宗桥 ",为单孔石拱桥,长 21 米,宽 5 米,净跨 12 米,下距正常水面 7 米,系通往麻山地区的重要桥梁。麻山位于紫云、望谟交界处,为苗族高度聚居区,相传因盛产苎麻而得名。通往麻山地区的水宗桥,桥面安置石护栏,两端石栏望柱雕刻狮子、大象柱头。狮子镇桥比较多见,而大象镇桥则为数不多。水宗桥柱头上的石狮,小巧玲珑,生动活泼,极富生气。大象在传统文化中,有多重吉祥意义。首先," 象 " 与 " 相 " 同音,以 " 象 " 比喻 " 相 ",寓意 " 封侯拜相 ",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故在一些建筑物上常见猴子与大象雕刻在一起。其次,大象力气大,是坚固、牢实的象征,故一些家具多制作成 " 象腿 " 形,许多挑檐枋多作象鼻状。水宗桥雕刻象形石柱头,既有祝福建桥者、过桥者吉祥如意之意,也有企盼石桥坚固、" 亿万斯年 " 的良苦用心。大象在佛家看来是神,称 " 象神 ",专管调皮捣蛋的小鬼,因此,可用之于辟邪。紫云是苗族布依族杂居区,麻山是苗族的世居地,通往麻山地区的水宗桥具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族地区尤显珍贵。

来源 贵阳晚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州 孝感 桥头 遵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