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 " 共和国印记——人民铁路为人民 " 主题宣传活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文物局积极落实部署要求,在陕西广泛开展 " 共和国印记 " 铁路见证物、" 与共和国同行 " 铁路讲述人征集工作,深入挖掘铁路老物件历史故事和时代价值,推动铁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活动开展以来,陕西铁路系统共有 3 件见证物、5 位讲述人入选,让更多读者了解陕西铁路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
" 共和国印记 " 铁路见证物之一:宝成铁路
2009 年,一列旅客列车即将通过宝成铁路新 109 隧道。新华社发
宝成铁路全长 668 公里,1958 年元旦正式通车运营,打破了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的神话。宝成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让铁路电气化从这里走向全国。2018 年,宝成铁路入选 "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
" 共和国印记 " 铁路见证物之二:西成高铁秦岭隧道群
西成高铁一个多小时穿越 " 中国南北 "。 摄影 | 唐振江
西成高铁全长 658 公里,2017 年 12 月 6 日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采取 " 秦岭隧道群 " 的形式穿越秦岭,桥隧比高达 92.1%,形成了由 20 座隧道组成长达 126 公里的长大隧道群,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2021 年 9 月 27 日,西成高铁西安至江油段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 共和国印记 " 铁路见证物之三:第一代巴山铁路人曹美英把自己拴在桥上的安全带、把孩子拴在床上的背袋
曹美英的安全带、安全帽和背袋。
1978 年,襄渝铁路建成通车,曹美英来到巴山,和工友们一起负责桥隧养护任务。当时的巴山条件很艰苦,没有托儿所,曹美英和丈夫都要上班,孩子没法照顾。她一头将自己拴在桥头,一头将孩子拴在床头,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这组褪色发黄的安全带和绣花背袋,见证了巴山铁路人的坚守。
" 与共和国同行 " 铁路讲述人之一: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机车检修厂职工 赵选团
讲述内容:一组老车牌和一份手写的 " 技术宝典 "
1958 年,为解决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牵引动力不足的问题,原铁道部从国外采购了 25 台电力机车,这也是我国首次从国外进口电力机车。1960 年至 1961 年,这批代表着当时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 6Y2 型电力机车漂洋过海抵达我国,成为宝凤段电力牵引的主力车型。此后,又进口了 40 台 6G 型电力机车,以满足我国铁路建设发展的需求。
为了驾驭好这些电力机车,在没有技术规程、缺少适用工具的情况下,老一辈铁路人边运用、边摸索、边积累,梳理总结出了国内最早的一份电力机车运用、检修 " 技术宝典 " ——手写《6Y1 型、6Y2 型电力机车运用及检修规程集编》,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国产电力机车性能改进提升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007 年,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和装备的提升,这批 6Y2 型和 6G 型机车完成使命光荣退出。宝鸡机车检修厂留下的 6Y2-08、6G-84 号这两块珍贵的机车车牌,成为国内现存唯一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进口电力机车标志性实物。
" 与共和国同行 " 铁路讲述人之二:安康博物馆讲解员 王丹
讲述内容:一张迟到的革命烈士证书
襄渝铁路是上世纪 60 年代 " 三线建设 " 中的重点工程,在经过安康的 265 公里路段里,需要修建隧道 177 处,桥梁 117 座。
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铁道兵、民兵和学兵发扬 "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 的精神,用较为落后的施工器具,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安康博物馆馆藏的这个风枪,是三线学兵刘启明捐赠的,是修建襄渝铁路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之一。还有一张革命烈士证书,中间书写着:" 吴南同志在革命工作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证书虽小,但其背后的故事却催人泪下。
那是 2015 年的仲夏,在安康博物馆三线建设展品捐赠会上,一位老人依依不舍地拿出一张证书,眼含泪水对工作人员说:" 我把儿子的革命烈士证书,交给你们了!" 这本证书,就是吴南烈士的。1970 年,17 岁的吴南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秦巴山区,投身到三线建设,他曾五次为抢救战友和国家财产与死神擦肩。
1972 年 6 月 17 日傍晚,施工队正在枫树垭隧道中打炮眼,隧道中槽一段被震断,五辆装满石渣的斗车堵在了隧道中央。危急时刻吴南冲进险区,用尽全力将正在轨道上扒石渣的战友往外一推,随着一声巨响,隧道塌方,战友脱险,而吴南却被掩埋在塌体下,一个年仅 19 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定格在了火红的六月。
三天后,团党委追认吴南为中共党员,师党委为他追记二等功。1983 年 4 月 23 日,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 与共和国同行 " 铁路讲述人之三: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职工 雷哲
讲述内容:西安车站老站牌
在陕西铁路陈列馆展陈着一块西安车站老站牌,它通体为汉白玉材质,高 1.53m,宽 0.815m,重 500 余斤,书法大气磅礴,整体浑厚庄重。这块站牌原镶嵌于西安车站站房内侧上方正中间,1984 年车站改建被取下并保存至今,是西安车站乃至陕西铁路建设、发展的重要见证物。
1934 年 12 月,陇海铁路潼西段铺轨到西安。1935 年 1 月 1 日,潼西段举行通车典礼,是年西安车站建成投用。最初的西安车站是一座歇山顶仿古建筑,整个站房红墙黛瓦、典雅古朴,成为当时古城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1937 年西安车站更名为长安车站,1952 年 1 月 1 日恢复为西安车站。1983 年铁道部批准西安火车站的改建申报项目,于 1984 年改建完成,成为全国铁路客运特等站。
随着时代发展,西安车站原有站房的容量、功能等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现实需求。2020 年 4 月,西安车站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于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面竣工投用,形成了独特的 " 站、宫、城 " 布局,南望古城墙,北览丹凤门,成为千年古都的新地标。
" 与共和国同行 " 铁路讲述人之四: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退休职工 曹美英
讲述内容:曹美英的安全带和背孩子的背袋
上世纪 60 年代末,中央一声令下,几十万筑路大军进驻巴山汉水,拉开了修建襄渝铁路的帷幕。
1978 年襄渝铁路全线通车,筑路人走了,谁来维护保养襄渝铁路呢?1978 年 6 月,巴山工务指导区成立,我和一批年轻人来到这里,当上了第一代巴山养路人。面对 " 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 " 的恶劣环境,我们都蒙了,心理落差非常大。
黑水河钢梁桥高 103 米、长 77 米,是襄渝线上最高的钢梁桥。负责钢梁桥维护保养的是一群女桥梁工,我就是其中一员。当时有的姑娘从桥上往下看的时候就吓哭了,但哭完了还得爬起来接着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的脚跟渐渐坚定了。
巴山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托儿所,我和丈夫都要上班,孩子没法照顾。于是,我们每天逗孩子玩到深夜,这样孩子就能睡到第二天中午。为了防止孩子掉落到地上,就用背袋把孩子拴在床上,然后自己系上安全带、戴上安全帽,去黑水河钢梁桥上刷油漆 ……" 一头将自己拴在桥头、一头将孩子拴在床头 ",就是当时一种真实现状。
在教育基地展陈的这组褪色发黄的安全带、安全帽,还有绣花背袋,它们都见证了巴山铁路人的坚守。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巴山铁路人的信念始终没有变,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 与共和国同行 " 铁路讲述人之五: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车务段职工 李泠茜
讲述内容:一套珍贵签名版的《杜鹏程文集》
宝成铁路文学馆内,展示着一套珍贵的铁路老物件——由著名作家杜鹏程先生的夫人张文彬签名的《杜鹏程文集》。
文集一套 4 本,除了收录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外,还收录了许多记录作者在宝成铁路建设时期经历的作品,《夜走灵官峡》就收录在文集的第二册里。
翻开文集第一卷," 宝成铁路人,诗意著人间 " 十个字跃然纸上。这套文集是 2022 年西安局集团公司创建宝成铁路文学馆时,专程拜访杜鹏程的爱人张文彬,由张老师亲笔签名赠送。
1956 年,杜鹏程深入宝成铁路工地体验生活,先后创作了一大批铁路题材的散文、小说。1957 年底,杜鹏程陪同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从宝鸡出发,沿着宝成铁路沿线进行实地采访。1958 年 2 月,短篇小说《夜走灵官峡》首发于《延河》,后收录到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铁路文学作品。
来源 / 三秦都市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