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戏曲谚语是在戏曲领域长期实践和传承过程中形成的精炼语句。通过对戏曲谚语的讲解和传播,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下面小编就分类给大家整理几个关于戏曲的谚语,看看您都知道哪几个!
【表演技巧类】
" 三分唱,七分打 "
强调在戏曲表演中,除了唱功重要外,身段动作、武打动作等表演方面也极为关键。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综合性,演员不仅要会唱,还要有出色的表演能力。戏曲的基本技巧,表明表演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精雕细琢的动作。
【表演技巧类】
" 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
演员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灵动的眼神能够传达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共同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图。
【表演技巧类】
" 欲左先右,欲进先退,
欲上先下,欲动先静 "
讲究 " 圆 " 是戏曲表演的一个美学原则 , 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动先静 , 这是辩证的关系。通过反向的动作铺垫,使后续的动作更加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强调整体配合、整体运用的关键。
【表演技巧类】
" 圆场要飘,跟斗要高 "
这是对戏曲表演中的圆场和跟斗等戏曲技巧动作提出的要求。旨在演员圆场走得轻盈飘逸,跟斗要翻得高而漂亮,这样才能能够增强表演的观赏性,展现演员的扎实功底。
【唱功韵味类】
" 千斤话白四两唱 "
强调 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念白不仅是传达剧情的重要手段,还能够通过语言的力量直接触动观众的情感。因此,演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在念白上,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唱功韵味类】
" 大腔要圆,小腔要细 "
这则戏谚是形容演员的嗓音要比乐器更优美动听。起腔容易,收腔较难,大的唱腔要饱满圆润,小的唱腔则要细腻婉转。唱快要如珍珠脱线,唱慢要能荡气回肠。
【唱功韵味类】
" 高音不刺耳,低音不沉闷 "
这是对戏曲演唱的音域要求,高音要明亮但不尖锐,低音要深沉但不压抑。高不竭,低不咽。高时如滔滔巨浪,低时如涓涓细流。
【角色塑造类】
" 生旦净丑,各有千秋 "
这则戏谚揭示戏曲的表演自成一家,不同角色行当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角色塑造类】
" 装谁像谁就是谁,演我是我并非我 "
戏曲演员在揣摩角色时,全身心融入角色,让自己成为所扮演的人物,使观众忘记演员本身,只看到角色。但同时,演员又要保持自我的艺术理解和创作,不能完全失去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角色塑造类】
" 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
这里要求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要形似且神似。扮演龙的角色就要有龙的威严和气势,扮演虎的角色就要有虎的凶猛和力量,令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
【角色塑造类】
" 千人千面,一角千变 "
这则戏谚揭示戏曲的表演自成一家,不同角色行当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艺术修养类】
" 红花还要绿叶配 "
在戏曲表演中,主角固然重要,但配角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优秀的配角也要全身心投入演出,使整个表演更加精彩。
【艺术修养类】
" 台上显艺,台下修德 "
这则戏谚提醒演员不仅要在舞台上展现艺术才能,在台下也要注重品德修养。
【艺术修养类】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强调戏曲演员要不断练习,才能保持良好的表演状态。优秀的戏曲演员都是酷爱自己的事业,台上的成功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坚持。
这里只总结了一小部分,欢迎各位看官及时补充 ~~~ 年轻演员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依据这些谚语的指导进行训练,能够更好地掌握戏曲表演的规范,保持戏曲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魅力。戏曲谚语通俗易懂,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通过对戏曲谚语的传播和讲解,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来源 / 秦之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