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4-11-07
报告称新能源车电池4年衰减近25%,增程车衰减明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新能源车的电池寿命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11 月 5 日,中汽试炼场账号发布了一份新能源汽车电池健康度评估测试报告,结果显示,2019 款特斯拉 Model 3 在行驶 11.6 万公里后,经过检测,电池健康度为 89.3%;而理想 ONE 2020 款在行驶 10.3 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仅为 75.6%,增程车电池衰减明显高过纯电动车型。

报告显示,此次测试运用较常规的检测方式,通过充电桩采集动力电池充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温度,以及 SOC(电池剩余电量)等信号,对车辆进行多项电池评估指标分析的结果。

其中,即便是 " 行业标杆 " 特斯拉,使用 4 年行驶 10 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下降超过 10%,而更严重增程车代表——理想 ONE,仅使用 4 年,其电池健康度下降超近 25%,动力电池的日历寿命和循环寿命衰减下降速率不一,且与电池品牌和日常使用工况相关,如何根本解决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用户的电池焦虑问题,需要各方进行更多探索,如目前运用较多的延长质保期限,或车电分离等方式。

超千万车主即将面临电池质保到期

与传统燃油车装备的发动机不同,动力电池实际上是一种化学产品,它的最佳充放温度其实在 35 ℃以下,温度的剧烈变化,对电芯化学元素有不可逆的伤害,这一点尤其在快充时更为明显。

当前快速补能有两条路径,一个是超快充形式充电,另一个是换电(更换电池),但超快充会加速电解液、电芯衰减,加大对电池的损害,在循环寿命层面让电池衰减更加严重。

根据此前相关机构的超快充试验,使用 4C 充电倍率进行充电,动力电池在经历 1100 次超快充后,电池性能显著下降;使用 6C 充电倍率快速充电,电芯加速老化,仅 700 次超快充后,电池基本无法满足正常使用。

保障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国家工信部自 2016 年起就规定,乘用车生产企业对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需提供 8 年或 12 万公里质保,因此这也成为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质保的最大公约数。目前,市场纯电平台车型平均设计使用年限为 15 年,但当前行业对电池的质保年限普遍只有 8 年,远低于汽车设计使用寿命;受限于电池寿命瓶颈,许多新能源车型实际上未能做到 " 物尽其用 "。

根据行业统计显示,在 2016 年至 2023 年间,8 年电池质保期内的新能源汽车累计上险量约 1942 万辆,不少第一批新能源车主已经面对电池过保、维修自费的问题,电池的维修或者更换费用动辄数十万。据公开新闻报道,以奔驰 EQC 为例,容量为 79.2kWh 的电池售后更换费用高达 23 万元;而特斯拉换一块电池需要 12-15 万元。像小鹏 P7 换电池的价位大概在 8-10 万元左右,即便是混动车型 30.7kWh 的电池,售后更换费用也要 5.8 万元。

据乘联会数据,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连续数月超过 50%,随着新能源车主数量越来越高,在 2024 到 2031 年期间,预计陆续将有超过 2000 万辆新能源车电池质保到期,车主将直接面临电池质保到期的实际困扰。

实现 " 车电同寿 " 亟待解决

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老化衰减,实现 " 车电同寿 ",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中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

根据即将于 2025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GB/T 44500-2024),新能源汽车(包含增程和插混)的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测将成为必检项目,若电池容量衰减超过 60%,也会被视为检测不合格,车辆将进行整改,以便符合国家检测标准。这意味着,如果动电池 8 年质保期过后,若电池健康度低于 60%,用户需要自费维修或更换电池。

目前,行业内通用做法是延长电池质保期限,尽可能长时间保障消费者权益,亦或者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手段加速长寿命电池的研发进程。

同时,已有车企提出的 " 车电分离 " 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尝试。2021 年 10 月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也开启了新能源汽车基于车电分离这一理念的换电模式的试点工作。相较于整车购买的模式,车电分离的处理方式提供给了消费者另一种选择,从某种程度上将电池寿命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责任转交给了车企代劳,使得消费者不用过度焦虑电池的寿命问题。

来源:中汽试炼场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新能源车 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 特斯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