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南 2024-11-22
【名医故事】王维军:大爱为医 创新守护“生命中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王维军,黔南州中医医院脑外科主任,黔南州州管专家," 全国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救治病例大赛一等奖(第二届)" 获得者," 中国卒中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2 次获得者,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微创手术常务委员,《中华创伤杂志》特约审稿专家。近五年来,他以责任担当及个人智慧,引领着黔南州神经外科领域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等微创手术的开拓和发展。

A. 久久为功:让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位居前列

李婆婆 75 岁的年龄,却被三叉神经痛折磨了 10 余年之久,长期靠服药缓解的她苦不堪言。好在,今年 4 月,她慕名找到王维军主任,后续通过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成功得以解脱。

王维军主任告诉记者,三叉神经痛疼痛剧烈,往往使得患者痛不欲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五年前,黔南本地患者几乎都需前往省城贵阳或北京、上海等地手术治疗。千里求医令患者身心俱疲的同时还加重经济负担。自 5 年前他成功独立开展了微血管减压手术之后,使黔南州中医医院成为贵州省内地市级医院开展此类手术较早的三甲医院之一。

据王维军介绍,受诸多条件影响,黔南州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发展缓慢,仅有 3 家三甲医院有显微手术设备,大部分神经外科医生没有机会开展显微手术。为改变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滞后的现状,他带领团队通过不断的外出参加手术培训和请专家指导带教手术的方式,经近十年的沉淀和积累,终于熟练掌握了难度较大的显微技术,由常规开展各种经典手术入路,带领团队完成 2000 余台微创手术,其中包括脑肿瘤手术 600 余台,颅神经疾病手术近 200 余台,脑出血 1000 余台,外伤性颅内血肿 200 余台。

" 这类手术对主刀医生要求很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必须满足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和对手术部位的局部解剖非常熟悉,两者缺一不可。" 王维军说,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复杂、最精细的系统,特别是 CPA(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密集,部位深,空间狭小,操作时稍有 " 差池 " 就会导致神经、血管损伤,引发严重并发症,对患者而言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

滴水穿石,重在久久为功。从医 20 余年来,王维军不断自我更新,对神经学科的前沿技术总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持之以恒探索," 镜 " 益求精,最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8 年以来,王维军带领团队逐步独立开展较难的神经外科四级手术,填补了十余项在黔南州神经外科领域未开展的技术空白。尤其是各种类型、不同部位脑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

近五年来,他带领团队积极推动了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颅内血肿清除手术中,对于达到手术指征的各种血肿量的患者,均可以采用 2-3cm 的骨锁孔,用神经内镜在通道下清除血肿,达到了直视下 " 止血稳靠,血肿清除干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 的手术效果,现在已作为黔南州中医医院脑外科常规手术开展,有力推动了黔南州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大幅提高。

B. 学习不止: 荣誉背后是责任

" 医者仁心需要过硬技术来践行,有心无力的仁心是苍白和遗憾的!" 这是王维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活到老学到老,医生也不例外,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没有过硬的技术就谈不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了。

都匀张大爷 70 岁,身体一直都很康健,但从今年 7 月开始,他在打麻将时感到双眼视力下降严重,经常看错牌,并伴轻微头痛。原本以为是眼部出了问题,子女将他带到省城多家医院眼科看诊找不到病因。后在友人提醒下找到王维军主任看诊,通过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史,高度怀疑患了垂体瘤,后经核磁共振和头颅 CT 证实了王主任的推测,患者当即决定住院治疗。

" 这个垂体肿瘤占位压迫了视觉神经才引起视力、视野的改变。" 王维军告诉老人,只有通过手术摘除瘤体方能根治。后来,在神经内镜下经鼻孔切除了肿瘤,由于创伤小,老人短期内就恢复出院。事后,老人赠送一面 " 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 " 的锦旗以示感谢。

在王维军的成长道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无论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努力践行医者担当,并由此收获满满——他先后荣获黔南州优秀青年人才奖、黔南州优秀科教人才奖、贵州省科普先进个人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卒中学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还在 2020 年获得 " 全国脑出血微创病例救治大赛 " 中荣获一等奖。今年 11 月初,在国际神经修复年会上,他被聘为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微创手术常务委员,还在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周围神经专业委员会医师年会,上台分享了 " 枕大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治疗 " 的诊疗经验。这种全国的学术会议,地市级医院医生很少有机会站上演讲台,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其他学科同行对王维军主任业务水平的认可!

据介绍,他在临床实践中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自主设计 " 颅内血肿双腔多功能引流管 "" 颅内血肿简易立体定位装置 "" 一种单向锥颅钻 " 等 7 项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他发表的 20 多篇学术论文,其中 SCI 5 篇,多次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World Neurosurgery》等知名专业杂志上分享诊疗体会。

丰硕的学术成果和临床手术的突出贡献,给他带来诸多荣誉。王维军坦言:个人荣誉与患者疾痛相比,他更欣慰于为患者治愈疾病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在他内心深处,荣誉背后就是沉甸甸的责任,这既是患者的期盼,也是医者初心的最终实践。

一位在医学领域颇有权威的领导专家对王维军作出如此评价:有思想、勤奋好学、对工作永远充满热情和执着,不断超越自我,打破常规,从优秀走向卓越。

C. 大爱为医: 情怀永伴从医路

74 岁的父亲,14 岁患脑肿瘤昏迷的女儿 !

身无分文的钱袋 !

脑病外科热心的医护人员 !

送饭卡、送早餐、帮交住院费、捐钱 !

硬是帮助这一老一小勇闯难关 !

看到他们欢喜离去的背影,我百感交集!一路顺风!

——这段暖心的文字,是今年 7 月王维军发布在社交平台的配文。两张配图中,一张是一名满脸堆笑的女孩携年迈的父亲,与医护人员的合影;另一张,则是女孩和父亲相互搀扶走出病区的背影。医患和谐的画面如徐徐春风,让人不由心生感动。

王维军主任告诉记者,今年 5 月,画面中的老人将神志不清并患有一个巨大脑肿瘤只有 14 岁的女儿送到了黔南州中医医院脑病外科(神经外科)。如不尽快手术治疗,女孩将有生命危险,但老人根本出不起治疗费。王维军主任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不愿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作为脑病外科党支部书记,他立即号召科室医护人员党员带头进行募捐,同时及时的安排手术治疗。最终小女孩通过手术得救了!此间,脑外科医护人员对这一老一小特别照顾,经常为他们送饭,帮助这一老一小渡过了难关。

视病人为亲人,这是王维军一以贯之的做法。" 作为医者,不是每天都要有惊天动地的大手术,而是要让患者在病痛中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备至。" 他说,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是医者刻在骨子里的善良和仁心。在脑外科住院病区,广大患者纷纷点赞王维军主任,称他是一个 " 有技术、负责任,又有温度的好医生 "。

如今,身为黔南州中医医院脑病外科(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王维军主任不断提升脑病外科的学科建设内涵,采取 " 走出去、请进来 " 的传帮带模式强化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倡导中西医优势用于神经外科临床一线,以更好更快的速度助力患者康复。

记者 张仁东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微软 王维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