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4-11-26
文化中国行·新文化“兴”青年 | 文创设计点亮非遗之“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这组灯真的好特别 "" 要怎么打开?为什么这个造型啊?" 在 2024" 中国南京周 " 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中,一款脑洞大开的创意设计落地灯,吸引了海外观众的目光。大家围观拍照,猜测着它的用途、它的来源,而这款落地灯的设计师则是一名 00 后的南京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他告诉记者,这组灯其实是咱们中国先人的智慧。

以传统水车为灵感的落地灯

金陵初冬,阳光和煦,校园的林荫大道上漫步着一个阳光的男孩,他叫吴冬玥,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一名研究生。看到记者,吴冬玥热情招呼," 走,带你们进去看看设计作品。"

吴冬玥(左)

走进工业设计学院,艺术的氛围扑面而来,一台台 3D 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也为实验室内增添了科技感。" 有些人会好奇,工业设计怎么和文化相结合,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 吴冬玥说,上大学之前,他就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他的家乡常州文脉悠久,常州梳篦、留青竹刻、金坛刻纸,非遗手艺惊艳世人。

" 上了大学后,身边充满‘脑洞’的同学,通过他们的创意把传统文化转化成有趣的文创生活用品,这个时候我就想,或许我也可以试试。"2023 年,吴冬玥跟着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与团队合力创作的《光昇 · 熻煜——中国造物文化现代转译研究系列灯具》斩获江苏省第十届 " 紫金奖 " 金奖。

这个作品很有意思,吴冬玥把传统水车作为创意灵感,创新设计了造型独特的一款落地灯。吴冬玥说,传统水车内含杠杆、齿轮、绳带等基本机械结构," 光昇 " 这款落地灯通过延续传统水车的机械原理,将电子传感器介入其中,实现了引光而上的美妙灯光互动体验。

落地灯电路测试实验

落地灯内部龙骨结构

落地灯作者制作过程

另一款落地灯则是取材中国传统非遗滚灯,光与火的轮转,向阳而生的造型,由吴冬玥的同学袁艺玮、张可妍与导师张明以及老师黄亦佳、朱文翰、徐博文共同完成。" 来自劳动人民的造物智慧与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深深地打动了我,设计的过程也是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吴冬玥说。

设计的 " 跨文化解读 ",延续中国文化之美

目前,这组落地灯都正在外展出,更成为前不久 2024" 中国南京周 "" 锦绣文都 · 与世界共经纬 " 艺术展览的打卡点,连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 · 马克龙都为之点赞。作品的备受认可让吴冬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链接工业设计与文创的一道大门,如何把横平竖直的线条转化成 " 烟火气满满 " 的日用文创,这是留给年轻设计师的一道题。

作品亮相法国卢浮宫,张明教授向法国第一夫人及海外观众介绍作品

在导师的带领下,团队共同推出的《格物鼎新》系列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中国传统造物的设计原理与现代技术、材料融合;与现代智能算法融合,通过 " 跨文化解读 " 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内涵延伸到产品的外在形象之上,力求体现科技与艺术、人文关怀的融合之美。

" 这组作品以原创的生活美学和新兴的造物方式,努力探寻本土化设计要素的人文特征,创新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原理的延续方式,在满足公众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以新型设计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现代产品设计的价值和思维方式,构筑适宜于未来产品设计的诗意栖息地。" 教学团队中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徐博文说,希望《格物鼎新》系列作品能够成为建立中国特色工业设计学科体系的有效探索之一。

面对未来,吴冬玥充满信心,他会继续跟着导师以及教学团队进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项目 " 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现代转译设计研究 "(24AG021)的探索,尝试用新的技术手段跨界创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年轻人,以真实可感能量释放它的无穷魅力。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宋经纬 / 文 袁俊帆 何刘 / 摄 王子轩 / 后期 李丹 / 设计

相关标签

文创 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 法国 常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