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越少,新闻越大。
21 日下午,如下简讯风靡业内。
财联社 11 月 21 日电,陕西省财政厅公告,决定发行 2024 年陕西省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七至九期),总额 564 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11 月 28 日招标,11 月 29 日开始计息。
01
陕西速度:全国第 7 例
截止 21 日,从各省首次披露的序列看,陕西为全国第 7 例,如果叠加计划单列市(青岛、宁波、大连)则为第 10 例。
我们第一个关切点是——陕西效率。
从时间上看,10 月 12 日上午,国新办发布会是起点。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会上谈及 " 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外界释放了政策的强烈预期。
11 月 8 日,蓝佛安部长表示:从 2024 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 8000 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 4 万亿元。两项政策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 10 万亿元。
这也就是说," 政策真正明确 " 的 13 天,陕西就拿出了大方案。
从期限上看,达到 30 年限的为江苏、贵州、浙江及大连,最短则为 7 年。
很多读者会关心为什么河南在 11 月 15 日就动手置换隐债,对此有媒体报道称:其发行公告中 "318.169 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将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 之表述,与此前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文件 " 偿还地方存量债务 " 明显不同。考虑到河南尚未召开人大常委会议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可能仍然用的之前 4000 亿的限额。
这就涉及到大家对再融资债券的深度理解,详见文末 " 借鉴 " 内容。
02
2.26%:成本大幅降低
化解隐债很重要的参数是——成本。
综合全网信息,目前可掌握的是河南数据。大河财立方报道称:11 月 15 日,2024 年河南省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五期)和再融资专项债券(十一期)完成招标,其中 "24 河南债 66" 规模 318.169 亿元,期限 10 年,票面利率 2.26%,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如何看待这个成本呢?据国联固收统计,2020 左右为城投平台融资成本的峰值阶段,平均接近 6%。
这份名为《城投债务五年来首降》的报告显示:2021 年至今,城投平台的平均融资成本一路走低,2024 年上半年的平均年化融资成本已经降到 4.89% 左右,相比 2023 年降了 0.20 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包括:
1:在 " 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 的债务管控思路下,高成本非标融资渠道受阻;
2:城投尾部风险持续加剧,高成本的弱资质主体融资难度愈发加大,整体拉低城投平台的平均融资成本;
3:在化债过程中,较多城投平台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将原有高息债务进行置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投的综合融资成本。
同样在这份报告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陕西平台的平均融资成本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2023 年全年及 2024 年一季度,约为 5%。(2024 年二季度之后估计有明显下降)
面对这一现状,其实不难忘记的是全省上下为化解隐债已经奋战良久。
从省上来看,2024 年 7 月 31 日,省委金融办组织 " 金融机构进西咸 ",41 家金融机构均表示会进一步支持新区发展。
从市上来看,2023 年 7 月 7 日,业内关注的 100 亿级 " 中国人寿—曲江文控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 " 已全额到账,并将曲江融资成本降至 4% 时代。
故此,我们预期随着财政厅本次出手,陕西化债将具备更高的 " 顶格思维 ",全省一盘棋的战法,将迅速扭转公众预期,构成实质性利好。
03
土拍转暖:正式进入 " 过渡地带 "
在财政厅放出大利好的前几周,西安土拍市场已悄然转暖。
我们在《" 去金融化 " 阶段性完成:央民企接连 " 拿地 " 沣东信号几何?》一文观察到以下迹象:
央企在迅速响应中央号召:
11 月 6 日,保利发展(600048)旗下陕西保利房地产开发公司以 8.1 亿元成交价款摘得沣东新城 60.26 亩商住用地,成为 " 沣东融合片区 " 概念下的首宗出让地块。请注意,保利是 2024 年全国拿地冠军。
11 月 11 日,中国金茂(00817)以 14.46 亿元拿下曲江新区西安文教园板块 61.616 亩商住用地,溢价率 22.94%。
民央在坚定预期市场复苏:
10 月 29 日,陕北资本(中鼎置业)南下接棒曲江太平坊项目,土地价款超 8.5 亿元。
在 10 月最后一轮土拍中,西安浐灞国际港一次拍出 6 宗地块,全部由 5 家民企拿下。
众所周知,在土地财政的旧范示之下,拿地向来是一个意义纷杂的词,但在国家坚定推进 " 地方长效债务机制 " 的新理念之下,我们倾向性认为:地产调控初步完成 " 房住不炒 ",城投模式正在进入 " 过渡地带 "。
或许有读者问:不还是卖地吗?怎么能叫摆脱土地财政依赖呢?对此我们的感受是:在这个 " 过渡地带 ",显著的信号包括恢复正常供地以及置换高成本资金,其目标指向都是流动性管理,以不引发区域金融风险为底线。
当 " 过渡地带 " 结束之后,我们有两大预期:
1:" 营商环境 " 及 " 公众服务 " 将成为地方政府的最大使命。若叠加《公平竞争审核条例》,市场化配置要素资源也将为地方政府进行大松绑。若叠加税制改革,以税为主体的一般预算收入,将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2:" 合理负债 " 及 " 有效资产 " 将成为地方政府的最新边界。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即表示:化债不是要消灭债务,而是保持可持续,要处理好化债与经济稳步发展的关系。因此判断政府负债水平是否合适,不能简单只看负债,还要结合资产。
从举债用途看,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这成为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面对新使命与新边界," 立足当地特色化 " 的中小金融机构已经行动起来,例如我们观察到:
因 " 大行下沉 " 而面临资产荒的中小银行,开始进入平台资产,与曾经的危难时出手不同,这一轮则是冲着 " 有效资产 " 长期持有的去的。尤其是置换高成本资金的背景下,中小银行还能显著的提高不断萎缩的利差。
因 " 三分类 " 进入转型深水期的信托业,在拥有两年平滑期的背景下,正在积极谋求协同平台推出 " 账期资产服务信托 ",虽然不能提供新增融资,但财务顾问、基金招商、新型园区、多元融资等一系列创新服务亦具备广阔的想象空间。
行文至此,我们的感受是:
行动决定预期,这是一个关键的拐点。
借鉴:取自《中国经营报》,作者杜丽娟
总结过去三次债务置换,第一次是 2015 — 2018 年,置换债券累计发行 12.2 万亿元,主要是把地方政府债务中部分贷款、企业债券等转化为信用等级更高的地方政府债券。
第二次是 2019 年财政部开展的 " 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 "。这一轮主要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化债规模为 11170 亿元,其中 6128 亿元主要用于建制区县,剩余额度主要用于全域隐债清零试点地区。
第三次是 2023 年 7 月的 " 一揽子化债方案 ",截至 10 月底各地合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超 1.7 万亿元。
然而和前三次债务置换不同的是,本次债务置换(11 月 8 日)的意义不仅表现为 " 力度最大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方面。
具体来看,此次化债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12 万亿元的债务置换实现了大部分隐性债务显性化,未来地方债务管理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第二,以利率更低、周期更长的政府债券置换举债成本高、周期短的隐性债务,以时间换空间,体现了化债的本质是化解风险。
第三,债务置换减轻了地方政府化债的压力,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用于发展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加大教育、医疗、环保等投入。
据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利息 6000 亿元左右。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