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干部人才 " 组团式 " 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要求,在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国家科技特派团贵州水城团整合国家、省、市科特派力量,着力在农业主导产业质量效益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加强、科技人才帮带培养、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方面整体推进组团式科技帮扶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科技赋能、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2 年以来,国家选派科技特派团专家人才 14 名,组团结对帮扶水城区 21 个乡(镇、街道),153 个村(社区),凝心聚力指导全区发展猕猴桃、茶叶、刺梨、山桐子、水果、蛋鸡、中药材、食用菌等 8 个农业特色产业,做到用汗水浇灌了产业发展田园,用真情渲染了产业建设画卷,促进了全区山地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科技赋能建设成效显著,主导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猕猴桃产业:大力开展了山地猕猴桃高效省力化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实现了果园宜机化管理技术及山地农机应用,强化了化土壤改良、整形修剪、肥水调控、液体授粉、主要病虫害防控等关键集成技术的使用提升。截止目前,累计助推全区完成猕猴桃 " 吨产园 "4.2 万亩。2024 年提质增效 3 万亩,产量 3.6 万吨,产值 7.2 亿元。茶叶产业:茶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夏秋茶综合利用、茶产品在制叶品质品相重要指标把控等主要技术技能应用率整体增强。至 2024 年 11 月,已累计完成茶产业 " 万元田 " 建设面积为 2 万亩,其中 2024 年新建 0.8 万亩,平均亩产成品茶 43.88 公斤,总计生产成品茶 351 吨,总产值达 8416 万元。辐射带动全区生产茶青 7392 吨,加工干茶 1680 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 4.52 亿元,促进全区茶叶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刺梨产业:推广修剪、清园、施肥、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应用面积 36000 亩,指导初好公司抓好 8531.5346 吨刺梨鲜果生产加工,助农增收 5118.93 万元。山桐子产业:指导完成山桐子苗圃基地建设 600 余亩,培育苗木 600 万株;深度融合国家储备林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建设等工程项目,完成山桐子种植 1 万余亩。中药材产业:指导完成黄精、重楼、前胡、白术、川芎、黄连等中药材种植面积 1.61 万亩。截至目前,中药材产量 0.41 万吨,产值 0.58 亿元;并在杨梅乡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围绕品种溯源、检测检验、仿野生种植等方面开展了技术咨询与指导;精品水果产业 :指导完成现有 15.73 万亩水果面积田间管护,产量预计 10.78 万吨,产值预计达 14.56 亿元:引进种植名贵新水果品种车厘子在我区龙场乡实验种植,开展好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控、中耕除草等工作。食用菌产业:指导建成菌种研发中心(食用菌研究所)1 个,菌种场 2 个,大棚总数 2519 个。配套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1 个、食用菌技能培训学校 1 所、泡沫及塑料筐厂 1 个,实现研发、加工、种植、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蛋鸡产业:指导发展优良蛋鸡存栏 174.3 万羽,总产蛋 109.09 万件,总产值 2.5 亿元。
二、课题研究按照计划有序推进,产业发展技术难题逐项破解
猕猴桃产业:注重水城区在猕猴桃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应用、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等领域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有效破解猕猴桃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高效率授粉等 " 卡脖子 " 难题,先后米箩、猴场等乡镇建成猕猴桃研发基地、种质资源圃、科技示范园、猕猴桃试验站、田间大学等科研站点 6 个,收集并保存野生资源 100 余份,选育红肉优良株系 6 个,丰产型优良株系 5 个,适配雄株 3 个,引进培育新品种 40 余个,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产业品种结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茶叶产业:引进了紫色、白色、黄色、绿色四个系列的紫娟、景白 2 号、中黄 1 号、贵绿 1 号等 20 余个茶叶新品种在龙场乡娱乐村进行了品种栽培对比与示范;在顺场乡营盘村开展了黔茶 1 号、浙农 901、浙农 902、浙农 117、中茶 108 等 5 个早茶新品种引进与低产茶园改造技术示范;在杨梅、勺米等乡镇开展茶树抗旱栽培、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园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研究,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刺梨产业:正在开展刺梨冻干功能性食品研发及产业化;刺梨酵素益生菌混合发酵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石漠化地区刺梨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的实施。中药材产业:推进了水城地道中药材的普查;种质资源保护与驯化;中药材康养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等在研课题开展。蛋鸡产业组:正在实施规模化蛋鸡场肠道营养吸收调控关键技术;规模化蛋鸡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六盘水精品富硒蛋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山桐子产业:正在开展山桐子高效种植集成技术应用的试验与推广。水果产业:引进冬性较弱的车厘子品种在水城区进行适应性栽培;开展名特优新水果品种的试验示范种植。食用菌:积极开展名、特、优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效果研究。
三、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规模性示范应用,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整体提升
一是围绕水城区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猕猴桃优新品种(系)引种与筛选、水城区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水城猕猴桃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 9 个新型高效绿色农业投入品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在米箩镇俄戛、倮么等村建设 3000 亩猕猴桃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土壤改良、果园宜机化管理技术及山地农机应用、省力化整形修剪、肥水调控、液体授粉、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应用,2024 年 8 月 19 日,经国家科技特派团邀请国内知名行业专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组成联合测产工作组深入水城区米箩镇开展猕猴桃现场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与常规管理区相对亩产量提升 90.0%,优果率提升 11.7%,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转化应用实效;二是国家科技特派团茶叶组多次邀请了浙江大学、湖南省茶科所、福建省茶科所、广东省茶科所的知名专家参与了茶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应用指导,共计指导龙场、顺场、杨梅、勺米等乡镇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面积 5000 亩,提升了六盘水市水城区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六盘水国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六盘水聚亨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水城区腾鹏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10 余家茶叶加工企业的绿茶、红茶、白茶生产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建设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成果转化应用效能整体提升;三是刺梨果汁加工关键成分指标检测与质量分析、刺梨需肥规律与合理施肥、科学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四是中药材、山桐子、食用菌、蛋鸡、水果产业集成生产技术的成果转化应用效率大幅提高。
四、人才帮带工作深入推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
一是集聚各方科技人才力量,组建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开展技术服务。全面整合国家科技特派团、省级科技特派员、市级科技特派员三级不同专业类别的科技人才,组团对水城区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指导服务,显著提升了帮扶成效。截止目前,共有国家选派的科技特派团专家人才 14 名、省市选派 53 名科技特派员联合对水城区八大农业特色产业深入开展服务,并按 1:3 比例结对帮带区、乡农业技术人员,实现了科技服务力量聚焦,人才队伍壮大,做到工作开展有抓手,技术服务有支撑,确保帮扶工作不脱节,产业发展见成效。二是用心用情抓指导,凝心聚力助 " 三农 "。截止目前,国家科技特派团 2024 年在领衔抓好水城区农业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的同时,联合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共计组织服务全区的 53 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开展现场服务,累计服务企业和群众 2443 天,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4361 人次,其中参加技术培训妇女为 1927 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问题 344 个,开展技术咨询 267 次,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82 项,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 49 项,建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48 个,帮扶企业(合作社)174 个,帮扶农户 342 户,培养技术能手或致富带头人 144 名,领办、协办企业或合作社 1 个,促进了水城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
五、合力抓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畅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渠道。
科特派专家助力水城区探索 " 科技特派员之家 " 和科技小院试点建设,为农村群众与科技特派员提供沟通交流场所。" 科技特派员之家 " 和科技小院选址利用现有闲置公共建筑、办公场所,选择交通便利、建筑安全、设施完善、周边配套成熟的场所改造建设。试点同时具备学习研讨、休憩中转、技术培训功能,已形成主体明确、内容丰富、管理规范的创新创业服务新平台。
"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相信在国家科技特派团贵州水城团的悉心帮助和指导下,水城区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春天。
来源 六盘水市水城区委宣传部
编辑 周欢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