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无锡 2024-12-11
发现无锡|江南一绝“清水油面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近日," 无锡有点甜 " 无锡美食进高校活动,首站来到了北京大学。" 无锡排骨、什锦面筋、银鱼炒蛋、小笼馒头 ……" 等无锡美食,轮番端上北大师生的餐桌,收获广泛好评。

清水油面筋与酱排骨、惠山泥人并称无锡三大特产。数年前,一道以油面筋制成的肉酿面筋到底是江苏哪儿的特色菜,还引发过一场争论。清水油面筋,看似普通,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是百姓餐桌的百搭能手,也是高档酒店的座上宾。

"

无锡 " 清水油面筋 " 形如小球

色泽金黄,薄壳中空,质韧而脆

可谓 " 江南一绝 "

因制作工序中有清水搓洗环节

故称 " 清水油面筋 "

关于它的由来

民间有多种说法

或与皇家有关,或与寺庙有关

又或与小饭店有关

如同许多传奇美食一样

清水油面筋也是 " 一次意外 " 的产物

江南一绝 " 清水油面筋 "‍

据说,无锡油面筋起源于六百年前的元代末年,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说的是朱元璋为反元朝残酷统治,在太湖操练水军,数十只载有面粉的粮船突遇风暴,翻沉太湖,面粉被湖水浸泡后化为面筋和粉浆。朱元璋下令捞起面筋供军士食用,因一时吃不完,就让伙头军油炸保存。油面筋便因此而来,但此说殊难考证。

不过,在元人宋无《翠寒集》中有 " 山笋麸筋味何深,箸下宜素又宜荤。黄润光亮喜入眼,浓汁共炙和鸡豚 " 的记载。此油面筋是否为今日之油面筋,便不得而知了。

对于 " 清水油面筋 " 由来,坊间更倾向于 " 寺庙说 " 和 " 小饭店说 " ——

一说五里街大德桥畔有座尼姑庵,庵内有个烧饭师太善烹素斋,喜以生麸入馔。一次,因施主失约,原本备下的生麸量大,为免发馊,师太将生麸(又称面筋)入沸油锅煎炸,遂成球形中空的油面筋。

一说源自惠山寺庙的僧人。清代惠山大大小小的寺庙有十座,来这里烧香拜佛的游客络绎不绝,游览祭拜之余,通常会在寺庙内吃顿素斋。乾隆年间,有座寺庙的烧菜僧人将生麸入沸油锅煎炸,而后将膨胀的生麸与其他素菜同烹,颇受食客青睐。

以面筋为主料的素什锦

另一说则与无锡老城区崇安寺一家小饭馆有关。这家小饭馆店主名锡大,他将煎炸生麸作为佐料与其他素菜烹制成 " 素什锦 ",其味较寺庙僧人做法口感更好,成为招牌菜。这种用沸油煎炸的生麸,起锅即瘪,又称 " 软面筋 ",因容易变质,只能随烧随吃。为便于存放,锡大便尝试将生麸在盐水中浸过后煎炸,结果出来的油面筋浑圆性脆,入菜口感较软面筋更好,而且利于保存。此后,油面筋的做法逐渐被同业效仿,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不管是何种轶闻,都为 " 清水油面筋 " 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锡邑首家专营店 " 马成茂面筋店 "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无锡北门笆斗弄出现了第一家油面筋专营店—— " 马成茂面筋店 "。

" 马成茂面筋店 " 店虽不大,但老板很有经营意识。他在自家店门外挂出 " 无锡名产 " 清水油面筋的招牌,又通过上海一家报纸进行自身宣传。由于油面筋味道鲜美,很快打开了销路,慕名前来购买的顾客越来越多。

当时无锡只有手工纺织,所需浆布用的淀粉有限,生麸是粉坊生产淀粉时的副产品,产量不高,因此当时无锡 " 清水油面筋 " 的生产规模极为有限,整个无锡城只有四家作坊做此营生。制作工艺也停留在原始状态: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煎炸而成。

无锡地处沪宁线上,交通方便,又是旅游胜地,南来北往商客甚多,油面筋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上世纪初,随着无锡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的崛起,用以浆纱的淀粉副产品 " 水面筋 " 日益增多,这为油面筋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大量原料,产量有很大提高。至抗战前夕,无锡的油面筋作坊已经发展到百余家,年产量达一千三百担,其中半成销往外地市场。

无锡沦陷后,本土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淀粉生产随之萎缩,加上日商在锡大量收购生麸干用作生产味精原料,油面筋的产量一落千丈,仅在七百担左右。直到抗战胜利后,随着淀粉生产的恢复和生麸产量的回升,油面筋的产量才逐步回升。但也算不上景气,因为此时中国的味精工厂越开越多,许多厂商来锡采购生麸干,致使生产油面筋的原料紧缺。

解放后,为发展生产,市政府重点打造无锡特产 " 清水油面筋 ",有计划地分配给油面筋作坊以一定数量的生麸,从而使油面筋的产量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油面筋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生产规格得以全面优化:先把盐水浸泡过的生麸裹进布里,拧干水分,然后捏成规格统一的小小生麸团,再入油锅氽成空心圆球。

评价一只油面筋是否合格的要求是外形要浑圆,色泽要金黄,表皮要光滑,直径在 5 厘米左右,分量在 4.5 克至 5 克之间。后来又逐渐从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生产,每百斤生麸可产出油面筋一万多只。

百姓餐桌百搭小能手

油面筋的早期包装——特制的菱形竹篓

无锡 " 清水油面筋 " 的含水量低,不受潮的话贮存时间长达一二个月。以往它的包装不像今日这般用的都是塑料袋,而是一种特制的菱形竹篓,美观别致,很有水乡特色。

无锡本土生产油面筋的大小作坊很多,牌子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 " 松鹤 " 牌清水油面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曾是走亲访友时必备的实惠又有面子的馈赠佳礼。

" 油面筋 " 久煮不烂,口感有嚼劲,是一样极其百搭的食材,将其与其他荤素食材炒烩烧煮,变化极多,民间常见的做法有什锦面筋、乳汁面筋、肉酿面筋等等。至于那些饭店、菜馆,厨师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烹出了多道无锡传统名菜。

对无锡人来说,逢年过节,餐桌上一碗肉酿面筋是必需的,红烧白煮皆可。据说,此菜最早为无锡 " 四时新菜馆 " 的一道名菜,后被同业效仿并在民间流传。其做法并不复杂,先用筷子在面筋表皮戳个小洞,再将筷子伸入面筋内部轻轻搅动,留出空位塞入肉糜,入锅加佐料炖煮即可。

24 年前,在无锡曾举办过一次名菜名点展评,无锡金和大酒店的肉酿面筋与水秀饭店、三凤酒家的无锡排骨、湖滨饭店的脆皮银鱼、珍宝舫的梁溪脆鳝、无锡大饭店的鱼皮馄饨、醉月楼菜馆的镜箱豆腐、锦园宾馆的腐乳汁肉、梁溪饭店的肉酿生麸、珍宝舫的水晶大玉、迎宾楼的糟煎白鱼被列为无锡十大传统名菜。

就在数年前,南京和无锡还为 " 肉酿面筋 " 到底是哪儿的特色菜,引发过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因为缺乏证据,结论自然是不了了之,但在 " 清水油面筋 " 是无锡特产这个问题上,却是毫无争议的。

对于无锡三大土特产,曾流传这样的说法:" 油面筋是空心的,肉骨头也能成为美味佳肴,烂泥模模(泥人)却能卖个好价钱 ",乃是他乡人民打趣无锡人精明之意。虽说异乡客嘴上多有揶揄,倘若来锡旅游或探亲访友,总还是经不住诱惑,会捎上几袋油面筋、几盒酱排骨的。

相关标签

江南 太湖 百搭 北京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